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原标题:全球连线|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新华社海地莱凯8月18日电“我被暴风雨困住了,热带气旋‘格雷丝’正在海地上空,我的海事卫星信号很弱。雨下得很大,拍照片受影响,震后救灾也受阻。”

当地时间8月17日,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在海地南部省首府莱凯通过海事卫星,给曾并肩在海地采访的同事发来消息。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戴维·德拉帕斯在莱凯重灾区采访。新华社记者卡罗琳娜·恩达拉摄

海地8月14日发生7.2级浅源地震,已造成至少1941人死亡、9900人受伤、3.7万多座房屋被毁。南部省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

这是戴维再度前往海地报道地震灾情。11年前,他和其他新华社记者赴海地报道2010年海地7.3级地震。那场地震造成约31.6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约130万人无家可归。

海地面临人道主义危机

“上回震中在市区,在首都周边;这回震中在沿海乡村,所以伤亡人数不是一个级别。从我拍的照片上能看到,这回倒塌的,都是村庄的房屋。”戴维说。

戴维与同赴海地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卡罗琳娜·恩达拉在莱凯市中心看到,遍地是断壁残垣。人们在废墟中翻找,一方面继续寻找幸存者,一方面搜集钢筋等建筑材料以重建家园。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6日,一名男子在海地莱凯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寻找东西。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巴斯摄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一名男子站在海地莱凯的一处废墟旁。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巴斯摄

相隔11年,两次大地震都是浅源地震。2010年的海地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3公里,震中距离首都太子港仅约30公里,太子港人口276万;震中方圆25公里内还有卡雷富尔等5个城镇,人口加起来还有近80万,因此伤亡格外惨重。

本月14日海地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但震中位于西南部尼普斯省,距离最近、13公里外的村镇小特鲁德尼普只有2130人;震中方圆40公里内,莱凯和米拉戈阿讷两个城镇人口总计约22万。因此,此次地震的伤亡人数预计还将上升,但不会像上次那样惊人。

然而,专家提醒,海地此次震后同样面临很高的人道主义危机风险。

中国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郝南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美军撤离阿富汗等热点新闻吸引关注,因此此次海地地震受关注度较低,预计赈灾和重建的募捐前景黯淡,更要警惕正在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15日,来自各国的救援队员在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大楼废墟上实施救援。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记者在莱凯郊区看到,一些伤患躺在自家门口,由家人照顾,并未被送往医院。人们在自家废墟旁,用床垫、毯子、塑料布等搭起临时避难所。但他们不敢在里面睡觉,因为余震随时可能发生。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在海地莱凯,人们聚集在房屋外。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8月16日,海地政府发出国际援助请求,说该国面临极端人道主义紧急情况,目前迫切需要医疗卫生用品、医护人员、紧急救援、帐篷等临时庇护所、毯子、食品等援助。

饮用水也处于紧缺状态。郊区民众围着运水车,努力想盛满手中的容器。但多数人空手而归。

据记者了解,当地医疗资源告急,医院床位不足,抗生素和麻醉剂已经用完。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人们在海地莱凯的一家医院接受治疗。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在莱凯一家医院,大批伤患躺在走廊里等待治疗。海地女子拉内特两眼放空,喘着气。她26岁女儿洛尼亚的遗体在她身旁,盖着一条白床单。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拉内特在莱凯一家医院,女儿洛尼亚的遗体在她身旁。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雨下得太大了,在莱凯看见的救援队不多。2010年地震后,在太子港、卡雷富尔能看到许多国际救援队。”戴维说。

“一路都能乘飞机”

“这次,我一路都能搭乘飞机了。陆路不安全,黑帮林立。”戴维说起了两次赴海地报道的不同之处。

戴维此次从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飞往海地邻国多米尼加首都圣多明各,再转机飞往太子港,最后转机飞抵莱凯。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6日,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和卡罗琳娜辗转飞抵莱凯。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海地地震后,戴维·德拉帕斯在太子港重灾区采访。

而11年前,新华社记者戴维、爱德华多·基罗斯和其他同事奔赴海地时,震后海地水电、通讯、交通全断,重灾区太子港满目疮痍,机场仅剩一条跑道可起降,无法起降商业航班,部分运送国际救援物资的飞机只能降落在多米尼加。绝大多数记者都只能先飞抵圣多明各,再冒险经陆路前往太子港。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15日,两名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居民抬运棺材。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其中,新华社记者党琦这一路到达海地和多米尼加边境村庄希马尼后,得知戴维已进入太子港但完全找不到安全的食物和水,于是给他买了一箱水和面包,又想办法找到顺风车,最终赶到太子港。不过,直到太子港恢复手机信号后,两路人马才得以会合。

党琦至今都清晰地记得,就在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营地门口,戴维从她手里接过水和面包时,眼圈都红了。当时,他和爱德华多已经饿了两天。

震后,没有住的地方,戴维在太子港机场停机坪的行李传送带上露天睡了4晚。连他的生日,也是各国际通讯社记者在行李传送带上一起为他庆祝的。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海地地震后,戴维在太子港重灾区采访。

震中就在首都,2010年地震对海地可谓“灭顶之灾”。当时,整个国家几乎完全瘫痪,海地政府部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大量工作人员遇难,总统府、联海团大楼坍塌,时任总统勒内·普雷瓦尔无家可归。

最令党琦痛心的是,她此前采访过的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员和联合国驻海地最高官员赫迪·安纳比也在那场地震中遇难。

这是2010年1月14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拍摄的在地震中遭到严重损毁的海地总统府。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巴斯摄

这是2010年1月14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拍摄的在地震中遭到严重损毁的海地总统府。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巴斯摄

这一次,新华社记者戴维和卡罗琳娜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隐忧,来自热带气旋“格雷丝”、当地新冠疫情和海地西南部的黑帮匪徒。

海地地震为何伤亡如此惨重?

为什么海地地震总是伤亡惨重?为什么2010年海地地震能造成超过30万人死亡?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23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名男子在废墟间翻找还能用的物品。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专家分析认为,第一,两次都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不足15公里,破坏性大。

第二,海地人口密度高,且2010年地震震中就在首都。海地面积约2.78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150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413.7人。

太子港市区人口密度更高达每平方公里2.7万人。此次地震发生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沿海乡村,否则伤亡还可能更重。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14日,当地居民试图离开太子港。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第三,海地是西半球最穷国、拉美最不发达国家,抗震能力极差。海地房屋质量差,大多是一至两层的空心砖房,遇到地震易粉碎性坍塌。

第四,2010年前,海地较少发生破坏性大的地震,当地民众缺少防震知识,政府也没有系统的防震措施。

经历过2010年大地震后,海地政府和民众对地震灾害有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准备。

郝南说,不幸中的万幸,此次海地政府灾害响应能力比预期好很多,各项工作正按照优先顺序展开。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一名女子身披塑料布站在海地莱凯的街道上。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第五,2010年海地震后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且海地大量贫民未进行人口登记,政府无法准确统计地震死亡人数。

31.6万是海地政府估计的死亡数字。国际报道中常用的另一个估计数字是22.3万。

大灾之后防大疫

赤贫、地震、飓风、疫病、内乱、总统被刺……国际新闻报道中,海地总是与这些天灾人祸的字眼联系在一起。

大灾之后往往有大疫。2010年震后,海地大规模暴发霍乱,造成9000多人死亡,近80万人感染。2014年、2016年和2020年,海地又先后遭遇基孔肯雅热、寨卡热和新冠疫情的影响。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1年1月15日,在太子港近郊一所“无国界医生”霍乱治疗中心内,一名海地女孩坐在病床上。新华社记者王沛摄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10年1月18日拍摄的太子港灾民临时安置点。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2021年8月17日,一名受伤男子在海地莱凯的医院接受治疗。新华社记者戴维·德拉帕斯摄

2011年,海地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党琦重返海地。她在太子港主教堂边,见到一位63岁的盲人抱着吉他自弹自唱:“海地在哭泣,大地在颤栗,几乎每人都有亲人在地震中死去。我已经没有眼睛用来哭泣,但地震这一天我们永难忘记。”这一幕,党琦至今也难以忘怀。(记者:党琦、戴维·德拉佩斯、卡罗琳娜·恩达拉、王仲毅、王沛;视频:王沛;编辑:孙浩、徐晓蕾)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全球连线  相隔11年,新华社记者在海地记录的两场地震

相关阅读:
美国24小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5万例,累计病例超3712万例 塔利班发言人露面后,更多阿塔领导人或将陆续“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