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球深壹度|多国报告新冠病毒“突破感染”,怎么办?
文|彭茜新华社国际部科技问题调研员
近期随着高传染性新冠变异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全球各地加速传播,一些国家报告的新冠疫苗接种者“突破感染”病例呈增加趋势。
何为“突破感染”?如何应对?
7月28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记者们戴着口罩走向新闻简报室。新华社发(沈霆摄)
多国报告“突破感染”
“突破感染”是指病原体突破了疫苗防线,导致完成疫苗接种的人感染了疫苗本该预防的疾病。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徐可介绍,这是因为所有疫苗保护效率都难以达到100%,保护效率越低,“突破感染”发生率越高。即便是保护效力最好的疫苗,个体差异也会导致在免疫反应较低的个体上发生“突破感染”。
近期,一些疫苗接种率较高国家报告了多例“突破感染”病例。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美国累计报告6587例接种疫苗后住院或病亡的“突破感染”病例,其中74%为65岁及以上患者,共有1263例病亡。
7月26日,行人从美国纽约一家药店的新冠检测广告牌旁走过。新华社记者王迎摄
“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者仍然是突破感染后发展为重症乃至死亡的高危群体。”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张军介绍。
以色列卫生部7月24日报告,该国累计发现5770例接种疫苗后“突破感染”病例,其中495例正接受住院治疗,123例病亡。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近日刊登的研究还显示,在1497名完全接种了美国辉瑞疫苗的以色列医护人员中,有39名发生“突破感染”。
徐可指出,很多病毒突变快,对现有疫苗产生逃逸,也会造成“突破感染”。在全球疫苗历史上,“突破感染”情况时有发生。比较典型的就是病毒突变造成的流感和乙肝疫苗接种后的“突破感染”事件。
7月30日,一名男子在以色列拉马特沙龙接种第三剂新冠疫苗。新华社/基尼图片社
包括德尔塔毒株在内的新冠变异毒株正在挑战疫苗保护效果。张军说,德尔塔变异株导致的“突破感染”更为多见,虽然尚不能确定是因疫苗应对该变异株时对人类的保护力较原型株减弱,还是因该变异株本身感染力和传播效率更高所致,但目前已上市的各种疫苗的免疫后血清抗体对某些变异株的中和活性确实有所减弱。
以色列卫生部7月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受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的影响,辉瑞新冠疫苗在以色列预防新冠感染的有效率降至39%。
不过,“突破感染”并不意味着疫苗完全失效。张军说,在数据科学性较强的研究报告中,各种疫苗预防死亡和重症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预防轻症或感染的有效率,但“突破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仍有发生。
未来防疫如何应对
面对新冠病毒持续变异、“突破感染”病例增加的趋势,多国采取建立“突破感染”病例数据库、开展加强针接种等方式予以应对。
美国疾控中心建立了一套疫苗“突破感染”数据库,各地方疾控部门可上报、查询数据库中记录的突破性感染病例信息,涵盖病人人口统计学信息、地理位置、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感染病毒序列等详细信息。
相关专家建议,我国也可建立动态的“突破感染追踪上报数据库系统”,要求各地方疾控和医疗机构及时上报“突破感染”病例情况,便于开展研究。
7月29日,医务人员在意大利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的新冠疫苗接种点为一名女子接种新冠疫苗。新华社发(阿尔贝托·林格利亚摄)
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严欢说,还应不断跟踪病毒变异特征,在疫苗上市后持续追踪疫苗对变异病毒的保护力是否下降,是否发生抗原漂变导致的免疫逃逸,这在流感疫苗研究中为常规做法。
药企免疫学研究人员、遗传学博士周叶斌认为,随着多个变异毒株出现,疫苗研发应及时确认需要专门应对的突变株,考虑什么样的突变需要专门为之去调整研发疫苗,并探讨能否研制出不受突变影响的新冠疫苗。
“突破感染”病例的出现,可能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现状。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病毒共存,把病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小。”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医学副教授保罗·格里芬说。他认为,应对“突破感染”,一方面要继续提高疫苗接种覆盖率,一方面也应延续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高检测率等措施。
7月27日,医务人员在菲律宾圣胡安一个新冠疫苗接种点准备接种疫苗。新华社发(乌马利摄)
相关专家还建议,应加快研发保护效力更高的疫苗剂型如亚单位疫苗、新型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百人特聘副研究员史微说,研发新的mRNA多肽疫苗可应对层出不穷的变异毒株,但mRNA疫苗制备工艺复杂,研发成本高,需更长时间和更多投入才能进入临床。
“从增加疫苗免疫动员全面性的角度考虑,目前大规模使用的肌肉注射新冠疫苗主要动员全身免疫应答,而没有呼吸道局部免疫动员的效果,因此应加强具有动员呼吸道T细胞免疫、粘膜免疫、先天免疫的呼吸道免疫疫苗的研究以及与肌肉注射疫苗联合使用的探索。”张军说。
张军还建议采取适当增加疫苗免疫剂次(加强针)、采用新的免疫增强技术(如新佐剂)等方式增强疫苗免疫应答强度;还可考虑开发多价疫苗、特别设计的包含更丰富保护位点的新免疫原等以增强疫苗免疫应答广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