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对抗疫情全球央行经历“超宽松”一年 债台高筑埋下风险

原标题:对抗疫情全球央行经历“超宽松”一年债台高筑埋下风险

本报记者倪浩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维持对疫情发展的担忧,决定保持量化宽松节奏不变。12月17日美联储在结束年内最后一次议息会议后宣布维持利率不变,并承诺未来将继续向金融市场注入资金以对抗衰退。为应对疫情冲击,全球央行在今年开启史无前例的“超级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巨量流动性以防止经济突然停顿。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量化宽松又让多国政府债台高筑,为明年以及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埋下诸多隐患。

美联储决定继续量化宽松

根据美联储发表的声明,基金利率将维持在0~0.25%的区间,继续每月至少购买1200亿美元债券,直至在实现最大就业和价格稳定目标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意味着后续量化宽松很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会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可能会扩大购债计划的规模和改变所持债券的期限,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支持经济”。美元指数在美联储发布报告当天一路走低跌至90以下,创2018年4月20日以来新低。

美国《华尔街日报》17日报道称,由于新冠疫情扰乱金融市场和经济,美联储官员在3月将短期利率目标大幅下调至接近零的水平,此后推出一系列紧急贷款计划,并开始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自6月以来,美联储每月都购买8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券。

长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吴金铎1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目前主要的经济指标,消费、通胀以及就业情况恢复得并不理想,导致美联储仍然维持量化宽松政策,有可能维持到2023年。根据申万宏源分析师王倩倩近期在研报中发布的数据,截至11月30日,今年美国财政部通过向公众发债的净融资额约为4.2万亿美元,而2020年美联储净购买美债规模为2.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今年美联储吸收了美国财政部净融资额的55%,财政赤字货币化加剧。

全球市场吸纳大量流动性

2020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冲击严重,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提振实体经济。BBC在报道中说,在经济困难时央行会采取降息政策,引导资金进行投资和消费,旨在维持经济和就业的稳定。而欧洲已进入负利率时代,于是央行通过印钞的方式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政府向银行卖出债券,前者未来要偿还本息。

路透社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报告报道称,随着各国央行大规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债务规模将飙升至创纪录的277万亿美元。发达国家贡献全球债务近一半的增幅。发达市场的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在今年第三季跃升至432%。

据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50家央行降息或多次降息,全球超60%的经济体利率不到1%,部分地区和国家进入负利率。金融分析机构路孚特的数据显示,今年截至11月26日,全球政府与企业总共发行9.7万亿美元的债券和其他类别债务,其中5.1万亿美元为企业债以及各类贷款,也包括风险较高的杠杆贷款。无论是9.7万亿美元的全球债券、债务发行量,还是5.1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发行规模,均超过以往任何一年的全年总额。IIF称,2020年美国债务总额可能达到80万亿美元,2019年为71万亿美元。截至9月,欧元区债务规模增加了1.5万亿美元,达到53万亿美元。

“被迫宽松”或埋下隐患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17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各国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向经济释放流动性是有必要的,否则经济可能陷入停摆危机。疫情初期,全球金融市场在3月份出现剧烈震荡,美国股市多次熔断,重要原因就是流动性出现问题。此时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才能稳定市场,不至于风险进一步蔓延。美国著名金融博客网站“零对冲”认为,美联储需要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的原因在于,美国私人部门金融资产价值已经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20%以上,市场一旦崩溃会摧毁高度金融化的美国经济。

然而流动性泛滥也导致各国政府债台高筑,为未来的危机埋下隐患。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分析称,全球经济仍然处于下行通道,资本的边际产出亦呈现长期下行态势,货币当局放出的流动性绝大多数都不会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滞留在金融和其他流通领域,违背了政策的初衷。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在本月的一次线上问答中表示,当前市场正处于货币和信贷的洪流中,这推高了大部分资产的价格。

美国银行欧洲信贷策略师团队认为,全球央行大放水、发达经济体纷纷采用零利率政策之后,在中长期带来的巨大问题就是债务危机。吴金铎认为,量化宽松发债是一把“双刃剑”,能够保持经济主体不至于因为流动性枯竭而停顿。但是过高的债务不断积累,又造成日后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相关阅读:
FDA批准第二种新冠疫苗在美上市,Moderna赢得紧急使用途径的关键投票 拜登新冠检测呈阴性 2天前曾与确诊顾问短暂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