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搞“自力更生”,印度是针对中国吗?

原标题:[深度解局]搞“自力更生”,印度是针对中国吗?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派记者胡博峰]本月中旬,历经8年谈判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由于绝大部分签署国是亚洲国家,有媒体称“亚洲组成了全球最大的贸易组织”。但亚洲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的缺席异常醒目,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不是所有协定都有利于印度。”印度外长这样表态。有分析认为,不加入RCEP是印度对其半年前提出的“自力更生”国策的呼应。自该政策出台以来,不少人将其同中国联系在一起,认为是针对中国而来,实际上真是如此吗?

“自力更生的印度”需成“13亿人的口头禅”

5月中旬,在新冠病毒肆虐之际,印度总理莫迪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将推出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强调要利用疫情带来的机遇大胆改革,让印度成为“自力更生”的经济强国。

半年多来,“自力更生的印度”成为当地官方、媒体和智库的高频词,长期占据印度社交媒体热门话题排行榜前十。而在此后的公开讲话中,莫迪也几乎言必称“自力更生”。8月15日的独立日纪念活动上,他表示,“‘自力更生的印度’将不再仅是一个词,而是13亿多国民的口头禅”。此后,莫迪将“自力更生”的政策概念进一步完善,解释为“自力更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更开放地发展,减少印度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让印度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新动能”。

不难发现,“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其实有两面:一面是减少对外依赖,鼓励本地化生产和采购,目标是尽快完善全行业、全产业的发展布局;另一面是力争在“后疫情时代”抢占全球供应链制高点。这两面勾勒出印度未来产业发展的面貌和雄心。

印度前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拉纳德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力更生的印度’是莫迪政府因应印度国内经济形势和产业现状作出的战略选择。”事实上,印度经济自2018年甚至更早时间就已进入下行区间,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高企、政府债台高筑,而新冠疫情进一步放大了印度的经济困境。特别是长达3个多月的“全国封锁”后,印度经济雪上加霜,生产活动几乎陷入停滞,急需通过推动国内产业发展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

疫情同时暴露了印度多个行业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短板,特别是原料药、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组件等,中国短暂的停工限产带来直接冲击。随后发生的边境对峙及冲突进一步促使印度政府对长期存在的“产业依赖”问题进行反思。某种意义上,“自力更生的印度”正是这种反思的产物,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一方面寻求进口途径的多元化来替代现有“中国供应链”,另一方面试图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倒逼印度发展全产业链模式。

需要看到的是,减少对华供应链依赖应只是“自力更生的印度”产生的客观效果,因为在制定政策之初,中国因素并非该项政策的全部动因。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印度坚持退出其认为“由中国主导的”RCEP。而且,尽管印度官员表示“自力更生”不针对任何国家,该政策与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却是分不开的,一些右翼组织据此施压或呛声莫迪政府,要求排除中企参与某些商业项目。

美国是不得不提的一个外部因素。特朗普政府挑起对华贸易战后,印度始终希望能够从中渔利——无论是之前“毛遂自荐”地希望中国从印度购买大豆等农产品,还是吸引在华外资企业向印度进行产业转移。印度《经济时报》此前披露称,印度政府初步确定约46万公顷土地用于承接自中国外迁的企业,并指示其驻外使领馆密切接触“有意”赴印的在华外资企业主。印度《论坛报》日前也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提出“供应链弹性计划”,并为此加强了与东盟国家的沟通力度。

鉴于此,美国“当选总统”拜登上台后的对外政策,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印度“自力更生”政策的命运。印度战略界普遍认为,拜登上台后中美紧张关系将有所缓和,一旦中美关系中的向心力增强,强到足以抵消美国对全球供应链安全的疑虑,那么莫迪利用“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下的一手“供应链之争”大棋局,很可能会草草收场。

竞争力排全球第68,如何“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的印度”提出伊始就遭遇很多“非议”。由于莫迪宣布这项政策时使用的是印地语,主流媒体此后为英文翻译是用“自力更生”还是“自给自足”争执不下。最终,结合印度新闻局后来给出的官方定义,印度媒体选择了“自力更生”作为标准译法。

“名正言顺”之后,问题变成这一政策能否发挥预想作用。联系过往,此间不少专家担心印度回归“计划经济模式”的老路。印度经济学家埃亚尔称,莫迪的这一政策难免让人想起尼赫鲁和英迪拉·甘地所作的“自给自足”尝试,“他们以失败告终,导致印度在独立后的30年里,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了一倍”。

埃亚尔认为,“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的矛盾之处在于既要减少对外依赖和进口,又要融入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他说,印度在全球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仅为第68位,“你认为印度该如何实现自力更生?”在他看来,印度土地、劳工成本高,税费、电费、运费高,如果能将这些都降下来,印度将变得更有竞争力,而这事实上与是否推行“自力更生”政策没什么直接关系。

印度反对党国大党高层也曾多次抨击“自力更生的印度”是“新瓶装旧酒”,是莫迪第一任期提出的“印度制造”政策的升级或延续。《环球时报》记者也有过类似疑惑。长期研究印人党政策的贾瓦迪对记者解释说,“印度制造”是面向世界推广印度的产品和服务(下图为2015年4月,印度在德国汉诺威宣传“印度制造”),“自力更生的印度”范围更广,可以理解为“印度人为印度和世界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不过,贾瓦迪承认,二者在一些方面是重合的。

据记者观察,“自力更生的印度”不是一个单纯的口号,而是试图通过推进多领域改革实现整体发展的组合性政策。莫迪多次表示,要实现“自力更生”,就要围绕土地、劳工、金融、教育、技能培训和法律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截至目前,印政府已宣布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涉及农业、国防等多个领域。

农业方面,莫迪政府力排众议强推新法,通过消除各地方邦间贸易壁垒和提供电子交易平台,扩大农民出售农产品时的自由选择权,并引入新的合同农业模式。国防方面,对印度兵工厂系统进行集团化、公司化改制。为吸引外资进入,将进入国防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自动审批持股比例由49%上升到74%,相当于扩大了市场准入。此外,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等已暂时放松劳动法管制,企业雇用制度可以更灵活。

税制、劳工和土地是影响印度经济发展的三大问题,“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提出的经济、基建、技术、劳工、内需“五大支柱”,其内核正是希望借此彻底根除这三大顽疾,引领印度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愿景很美,但印度等得起吗

就RCEP来说,印度最终选择不加入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美国《外交政策》网站23日称,印度过去参与自贸协定的经历强化了其对“自力更生”重要性带意识形态色彩的叙述。“尽管(印度)政府自己的研究显示,印总体上受益于过去签署的贸易协定,批评者却指出另一个结果——印度同数个RCEP国家的贸易逆差。”

确实,与日韩等签署自贸协定后,印度与这些经济体的贸易逆差出现大幅增长。2014年莫迪上台后,一度抵制前一年世贸组织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定”,拒绝签署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贸易便利化协定》,原因是担心对其农业造成不利影响。这些都让外界对印度“排斥”国际条约产生深刻印象。与此同时,正如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所称,“凡是有印度加入的俱乐部,通常都无法就规则达成一致。”

不过,国际协定并非关键,分析认为,“自力更生的印度”主要面临三大考验。首先,印度政府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能否起到托底支持作用。疫情导致的税收锐减如何破解,以及如何引导三轮经济刺激政策的资金定向高效地流入目标行业,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其次,印度国内既得利益势力是否会阻挠莫迪政府利用“自力更生的印度”推动改革过程中的关键议题。第三,疫情造成印度大量企业处境艰难,根本无力承受降低对外依赖过程中所带来的高成本挑战。

印度《经济时报》此前的一篇文章称,“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愿景很美,但若要真正实现推动改革和全产业链目标,至少需要10年时间。但看印度的经济、市场及其参与主体的状况,恐怕等不了10年。

印度央行官员阿加沃尔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引发广泛议论或批评,主要是因为该政策更倾向于中长期,但疫情对印度经济造成的破坏以及印度经济先前积累的问题需要更短平快的应对措施。即使印度财长西塔拉曼在该政策框架下接连推出三轮经济刺激计划,但其中近一半是以贷款、担保或注入流动性的方式出现,客观上对“后疫情时代”印度经济复苏作用也有限。

印度政府一名匿名消息人士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更注重远端效果,减少依赖、鼓励本土化生产、争夺全球产业链主导权背后的更深层次用意是筑牢印度宏观经济的基本盘,防止主权信用评级被进一步下调,同时增强印度经济在潜在的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冲击下的韧性。

从过去半年的情形看,很多人对印度“自力更生”的效果并不看好。印度媒体人库纳尔·普罗希11月22日撰文称,莫迪表示要让印度“自力更生”,此举被广泛视为想减少印度的对华依赖,但这一努力貌似正陷入困境。他写道,新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在印度整体进口额中的占比从上个财年的13.7%增长到本财年截至9月之前6个月的18.3%。“莫迪的口号或许朗朗上口,却难以付诸行动。”

印度的“自力更生”政策最终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加以证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印度政府、市场主体、金融机构等来说,未来的每一步恐怕都举步维艰,但又不容有失。

责任编辑:郑亚鹏 SN238

相关阅读:
一文读懂全球疫情:全球累计确诊逾6004万例 俄罗斯将从明年起大规模接种新冠疫苗 哥伦比亚第一夫人确诊新冠肺炎 已实施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