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新冠再感染病例让全球紧张 专家:只是个案,还要继续观察

原标题:新冠再感染病例让全球紧张,专家:只是个案,还要继续观察

[环球时报记者李司坤]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战斗中,无论是之前备受争议的群体免疫策略,还是被全球寄予厚望的疫苗,都建立在“抗体能持续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但多家香港媒体24日披露,一名香港男子感染新冠肺炎于4月康复后,时隔4个月确诊再次被感染。新冠肺炎不但无法终身免疫,就连抗体也只能管4个月?

“新冠肺炎无终身免疫”

据香港“01”新闻报道,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为该患者进行了一系列流行病学、临床、血清及基因组等研究,对比病人于今年3月首次感染及最近感染的样本,发现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明显不同,两个样本存在24个不同的核苷酸,属不同的基因分支。且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因此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之前常见的“复阳”。该患者第一次感染的样本与三四月全球流行的病毒株相近,而最新的基因排序与七八月收集的病毒株相似。香港《经济日报》援引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的说法称,该患者病毒载量偏高,相信并非病毒残留,较大可能是在欧洲再次受感染。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确认,该病例为全球首宗二次感染新型肺炎的个案。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表示,这是首次有证据证实患者康复后会再感染,显示新冠肺炎无终身免疫,其他患者也有可能康复后再感染,因此群体免疫的策略可能无用,给防疫抗疫工作带来困难。

“需要继续观察”

香港确诊的这起新冠肺炎再感染病例引起全球的关注。但业内专家大都认为,这例再感染只是个案,需要继续观察。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技术负责人玛丽亚·范克尔克霍夫在24日的新闻发布会表示,迄今为止报告的新冠肺炎病例已超过2400万例,“我们需要在一定的人口规模上研究此类问题。”她还表示,记录再次感染的病例“非常重要”,但“我们不需要过早下结论。”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个人微博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认为“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由于常见冠状病毒感染后的免疫时间都远超4个月,“这次香港病例康复4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数千万人都被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

张文宏同时也表示,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同时彻底比较两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这还需要看港大进一步发表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事实上,类似这次香港的新冠肺炎再感染案例此前也有过报道,但没有进一步的科学证实。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报道,菲律宾卫生局17日表示,菲内政部长爱德华多·阿诺于8月15日在接受新冠肺炎检测时呈阳性,他在今年3月就被诊断感染新冠病毒,“目前专家正在调查他是否属于再次感染”。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2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质疑,这次香港患者“再感染”后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可能性不大”。他表示,“抗体下降是有可能的,但彻底消失的可能性很小。抗体在人体内的持续时间不可能只有三四个月。”杨占秋称,通常最先出现的IgM抗体可能会随时间逐渐削弱甚至消失,但保护性抗体即IgG抗体应该不会消失。“相关医疗团队应根据人体内抗体下降的情况,采用更灵敏的方法进行检测。”

后续影响有多大

香港新确诊这个病例对当前疫苗研制影响有多大?杜启泓表示,传统冠状病毒患者二次感染并不罕见,但目前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只有几个月,难以评估疫苗的效用会否受影响。未来市民是否需要频繁接种疫苗,也要等待更多数据进行研究。

杨占秋表示,该患者过去感染的病毒是在亚洲流行的毒株,但现在感染的可能是在欧洲流行的毒株,两种病毒属于不同的基因型,这可能是他发生再感染的重要原因。这也为我们的疫苗研制提出新的要求,必须考虑基于在中国流行的新冠病毒所研发的疫苗,能否抵御欧洲流行的病毒。杨占秋表示,我们现在应该让疫苗研发工作“上档次”,使我们研发的疫苗能抵御欧洲、美洲、亚洲等不同地区流行的病毒。“就算不能把所有流行的亚型都囊括进去,至少要把主要流行的亚型囊括进去。”

相关阅读:
特朗普用“黑暗信息”拉选民 美媒:他可能通过这些手段来制造“十月惊奇” 美方承诺将保持以色列在中东军事质量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