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印度禁止101项军备进口:是自力更生,还是“自废武功”?
当地时间8月11日,印度国防采购委员会批准从印度斯坦航空公司采购106架HTT-40初级教练机,以解决印度空军的基本训练要求。HTT-40初级教练机是印度国产机型,其采购由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Rajnath Singh)主持。这显示印度空军正加大对印度国产教练机的采购。
就在这单采购的几天前,拉杰纳特·辛格于9日宣布对101项军事装备的进口禁令,涵盖牵引火炮、短程地对空导弹、远程巡航导弹和轻型火箭发射器等不同项目。禁令将分批于2020年至2024年生效。辛格也宣布,今年将拨款预算5200亿印度卢比(约合人民币482亿元)采购国产军备。
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印度国防军备生产的本土化,也响应了总理莫迪提出的“印度制造”与“自力更生”(Atmanirbhar Bharat)的号召。印度空军以HTT-40初级教练机订单率先响应了国防部军备自主的目标。另据《今日印度》报道,11日,印度国防采购委员会审议了印度陆军一项订购6架国产雷达的订单,这被视为国防领域“印度制造”的又一项成就。
印度宣布禁止101项军备进口的决定在国内受到广泛欢迎。印度传统上依靠俄罗斯提供武器,近年来推进多元化,武器来源扩充到美国、以色列、韩国等国家。据《印度时报》报道,自2015年以来,印度在武器进口上的支出比沙特阿拉伯以外的其他任何国家都多。但据新加坡《海峡时报》11日报道,军事专家指出,印度国防军备生产本土化之举于中短期看来仍有风险,可能会阻碍军事建设的计划。
“禁令101”包括哪些项目?
据《福布斯》杂志梳理,101项进口禁令涵盖了飞行器、装甲车、火炮、防空、传感器、电子战、海军等各个方面。
《福布斯》指出,禁令涉及的项目其实已经由印度本土制造商提供,如仅在印度制造的光辉(Tejas)喷气式战斗机和阿斯特拉(Astra)导弹。这或许是为了确保这类军备继续从本地采购组件。另外的一些禁令则非常具体,如限制进口特定炮管长度的155毫米口径榴弹炮,这让印度仍能进口同一级别的不同规格武器。
以航空武器为例。与航空武器有关的禁令要求印度在2020年12月后停止常规炸弹、固定翼微型无人机、轻型战斗直升机、轻型运输机、GSAT-6(国际)卫星终端、光辉轻型战斗机的系统、短程海上侦察机等军备进口。
但航空武器的禁令没有涉及喷气式战斗机、大型无人操作系统和其他高端军用飞机。俄罗斯、法国、美国目前仍是印度上述飞行武器的主要供应商,英国、瑞典也在参与向印度提供喷气式战斗机订单的竞争。
尽管由印度本土企业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生产的光辉战斗机已经问世,印度仍依赖海外制造商提供更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还有重型运输和攻击直升机、大型巡逻与货运飞机等。
如此一来,101项进口禁令像是某种“政治特技”,未与印度已制定的本土军备采购计划有太多冲突。不过,仍有少数禁令能将外国竞争者拒之门外。辛格也表示,还有一些项目的禁令尚未颁布,这也可能影响一些尚未完成开发的国内项目。
印度制造的国防梦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早前报道,自2014年莫迪提出“印度制造”倡议以来,印度汽车、化工、航空、国防军工等行业掀起了一阵推动增长和创新的热潮,目的是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推行“印度制造”是莫迪版“强军梦”实现的核心内容。尽管如此,印度本土生产的光辉战斗机、陆军“阿琼”坦克、海军“加尔各答”级防空驱逐舰项目都先后沦为“吞金巨兽”。印度国防工业一直存在投入大产出少、自研武器性能质量较低等情况,因而饱受诟病。莫迪上任后,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这导致印度每年需要在进口军备上耗费大量开支。据《印度斯坦时报》10日报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在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说,印度是世界第三大军费支出国。2019年印度军费支出比上一年增长了6.8%,达到711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的支出用于进口。印度今年的国防预算为669亿美元。
印度历届政府都在推动军备生产的本土化。据《海峡时报》报道,印度政府最近的努力集中在吸引外国公司在印度设立生产线,例如俄罗斯正在与印度共同生产AK-203突击步枪。据《福布斯》报道,2014年推出“印度制造”政策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已通过技术转让方式获得了以色列、俄罗斯、美国等国的帮助,在雷达、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
《福布斯》指出,近日的101项禁令可以让印度国防军备采购目标更加清晰,并加快进程。这有助于向军备生产行业发出信号,指出需要集中精力努力的方面。据《海峡时报》11日报道,印度主要智囊团马诺哈尔·帕里卡尔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Ajey Lele认为,从发展印度自己的国防工业和减少对进口的高度依赖来看,101项禁令是必要的举措,而且这也能让印度军方做出更具体的规划。他认为,从长远来看,军备生产转向国内是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选择。
要落实国防军备生产的本地化,参与者不再只有印度国有兵工厂和公司。直到2001年,印度的国防工业才向私营企业开放,但限制仍然非常多。2018年,印度继续扩大私营部门对国防工业的参与,但效果仍不明显。
已退休的印度陆军中将H。 S。 Panag表示,印度政府需要推出进一步的激励措施,以确保制造商能有效推进军备研发与生产。他强调,各企业部门必须获得专用贷款等国防生产上的激励。若贷款没有限定在国防功能上,企业便没有将生产线向国防工业倾斜的动力。
拖后腿的军工实体
不是所有人都对101项禁令的效果感到乐观。印度媒体The Wire列举了印度在军事、战略与太空等领域取得的国防工业成就后,援引印度前国防部采购财务顾问阿米特·考什什(Amit Cowshish)的话指出,这些成就看似颇丰,实际上过于分散。
考什什说:“所有这些杂乱无章的成就散落在整个技术领域不同方面,显得薄弱。没有任何能确保在关键推动领域取得成功的协调,特别是在增强国家整体军事能力方面。”他感叹,这些成就很不幸地是彼此孤立的,并补充说印度也有另一项全球性荣誉:是2014-2019年间的世界第二大武器进口国。
根据The Wire,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由52个先进且技术受认可的实验室组成,有5000名军事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拥有25000名工作人员。尽管2007、2008年间,印度政府为重组这个庞大而低效的组织做出了努力,如加强责任制、增强私营部门参与度和扩大武器研发上的海外合作,但收效甚微。
另一个庞大的军工实体国有军械厂董事会也遭诟病。这是一个拥有41个组成单位的庞大实体,员工人数超过10万。许多国防部官员认为,尽管军械厂董事会正在推动公司化改革,但其改革措施不仅耗时,对增加其效率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Pushan Das是以德里为基地的智库观察者研究基金会成员。据《海峡时报》报道,他评价101项禁令清单时说:“这份清单可能在短期或中期无意中阻碍了军事规划。它似乎并未考虑到主要的国防系统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生产能力等方面的‘进入壁垒’(Barriers to entry)。”在经济学上,“进入壁垒”指的是市场潜在新玩家在真正进入市场前所必须克服的困难。
《福布斯》分析说,若国内军备生产的发展落后于计划时间表,印度政府可能会发现自己无法掌握军备生产的关键技术。这是101项禁令的潜在不利因素。
责任编辑:武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