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WHO称“新冠”也许永无特效药“抗疫”解法何在?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据CHINADAILY昨日(8月4日)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称,许多新冠病毒疫苗正处于第三阶段的临床试验,希望出现一些有效的疫苗,能够帮助人们预防感染。但新冠目前没有特效药,也许永远不会有。“现在,要想阻止疫情暴发,还是要靠基础公共卫生措施和疾病控制手段。”
半年过去,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发酵。
根据WHO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夏令时间8月4日13时04分(北京时间8月4日19时04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8142718例,累计死亡病例691013例。
谭德塞表示,许多自认为已经度过最糟糕阶段的国家,目前正在艰难应对新的疫情。在最初阶段受影响较小的一些国家中,病例和死亡人数在上升。而一些曾发生大规模疫情的国家,已控制住了疫情。“新冠疫情是百年一遇的健康危机,其影响将持续几十年。”
新冠真的会“无药可治”?与既往大流行的传染病相比,此次疫情有什么特点?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什么样的措施才有效?就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领域专家。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称,目前对抗新冠没有特效药,也许永远不会有。视频截图
焦点1
新冠真的会“无药可治”吗?
今年初疫情暴发以来,民间对于新冠特效药的热情不减,寄予其“药到病除”的期望。业界对于新药的研发和老药的利用也在持续进行中。但如谭德塞所言,截至目前,新冠尚未发现特效药。
国家感染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介绍,从瑞德西韦、法匹拉韦到克力芝、羟氯喹,不少药物曾被寄予厚望,但最终证明有效的药物极少。“瑞德西韦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如可缩短住院时间,但缺乏完整的病毒学证据,不能称之为特效药。还有一些药物不仅无效,还可能产生副作用。
什么是特效药?
“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某一种疾病有效,而且作用机制非常清晰。如丙肝,吃三个月的特效药,病毒可以清除,几乎没有反弹的风险。”蒋荣猛介绍。
然而,特效药并不易得。蒋荣猛说,从整个冠状病毒疾病的角度看,SARS、MERS都没有找到特效药;从病毒性疾病的角度来看,目前真正发现的特效药也不多,上千种病毒可感染人,但只有乙肝、丙肝、HIV、流感和一些疱疹病毒疾病有特效药。
蒋荣猛解释,人类对病毒的认知仍然有限,而且人体对抗病毒的过程中有复杂的免疫过程,即便合成一种化学药物,在体外和体内的作用也不一定一致,新药研发往往需要漫长时间。
不过,也有专家相信,无特效药的空白是暂时的。
5月20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州教授与陈赛娟院士领衔的联合攻关团队,完成了112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发现新冠病毒主要有两个分支,但传播性、致病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该成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
“新冠病毒相对稳定,虽然每隔一两个月会有一些变异,但对致病性、抗原性没有大的影响。这意味着用原始毒株和分离出的毒株,都能研发出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卢洪州说。进入21世纪,人类针对病毒的药物与疫苗研发水平有巨大进步,曾经艾滋病也是世界瘟疫,但通过对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进行抑制,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了解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破解了病毒释放时的关键酶神经氨酸酶立体结构后,人类也研发出了特效药奥司他韦。
焦点2
新冠疫苗能产生长时间可靠抗体吗?
与特效药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疫苗。据WHO统计数据,目前有165种新冠疫苗在研发中,5种进入3期临床试验。
谭德塞称,人们对新冠疫苗是否能起作用、保护期是否只有几个月有所担心,这些都要在临床试验完成后才能知晓。
今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Medicine》杂志上发表研究称,通过对当地37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的调查发现,抗体可能只能持续两到三个月。
这是否意味着即便有了疫苗,保护期也不会很长?
卢洪洲介绍,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产生上呼吸道黏膜免疫,未发生重症肺炎,这种免疫持续时间较短。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血液循环,在人体内产生抗体,与前者机制不同,能持续更长时间。虽然具体数据要等待临床试验结果,但疫苗的作用仍值得期待。
“只要安全性达标,不管能持续多久,至少能提供一定缓冲期,给人类更多采取控制措施的空间,也能保护易感人群,避免医疗资源被挤兑。”蒋荣猛说,有了疫苗,人类就有了更多砝码,目前看,国内外都有研发项目取得进展,他对疫苗的面世持乐观态度。
焦点3
相较其他大流行疫情“新冠”有何不同?
从鼠疫、西班牙大流感、禽流感到SARS、MERS,人类历史中,瘟疫的阴影始终存在,带来的伤亡有时不亚于战争。与历史上曾大流行的传染病相比,新冠有何区别?
“人类的活动范围从未像今天这么广,跨区域往来也未像今天这么频繁,这扩大了病毒传播范围;欧美等国家前期对新冠的判断失误,缺乏有效控制措施,也加剧了全球大流行。”卢洪洲说。
谭德塞称,新冠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
在卢洪州看来,半年多的流行中,感染者已广泛存在,其中不乏无症状感染者,他们在不同区域间出没,会让疫情更难控制。“举例来说,如果某国首都出现疫情,一个无症状感染者从城市去到农村,传染给部落,其中有死亡、有重症,大多比较轻,这些人又传染给其他部落,这期间,谁去调查?谁能接受隔离和治疗?一段时间后,城市疫情得到控制,这些人回到城市,再次带来流行。疫情此起彼伏,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中世纪欧洲的鼠疫、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都离现在太远了,不具备可比性。拿目前仍广泛流行的流感来比较,新冠传染性更强,群体缺乏免疫力,也更加易感;流感病死率在0.1%左右,新冠能达到3%-4%,危害性更大。”蒋荣猛表示,针对流感,目前有成熟的疫苗制备技术和抗病毒药物,全球各洲也设立实验室,对病毒的变异、耐药性、活跃度进行监测,新冠不具备这些条件,这也让疫情防控局面变得更加严峻。
“新冠要流行多久?现在无法定论,但彻底消失的可能性不大。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光是健康,还有政治、经济、人类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这些都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蒋荣猛说。
焦点4
尚无特效药和疫苗抗击“新冠”胜算何在?
“我们固然期待疫苗和特效药,但这些不是唯一解,甚至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蒋荣猛表示,传染病的控制从来不靠药,埃博拉有疫苗,但疫情仍在发生。而且即便出现特效药,作用也在早期,大范围流行时给谁服用,面临伦理问题,而当病情加重,就需要综合治疗,不是某一个特效药能解决的。
他介绍,人类长期与传染病的抗争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控制方法: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其中,前两者最为重要,无需疫苗和特效药就能进行。除此之外,良好的心态、健康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看似简单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手卫生、防止聚集。”卢洪州认为,在半年的抗疫中,我国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防控策略。
“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输入性病例很难避免,由此导致的聚集性病例也会发生。但我们的防控网络比较健全,检测能力储备强大,发现疫情后,可以第一时间‘围攻’,北京就有很好的示范。”卢洪洲说,通过对风险人群的迅速筛查,最快时间发现感染者,进行隔离与治疗,疫情能很快被扑灭,这将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当然,还有可以继续调整的地方。比如我们现在发现,一些病人血象、肺部等都已经恢复了,单纯只有鼻咽部核酸阳性,很多研究证明,这些不是活病毒,而是基因片段,没有传染性,如果他们住院时间太长,是公共卫生资源的浪费。也许可以用更科学理性的态度去识别和对待这种情况,比如确定病毒没有活性了,是不是可以让他们出院,不必一直住到核酸转阴。”卢洪洲说。
蒋荣猛则认为,风险级别和核酸筛查的范围可以划定得更加精准。
“传染病的防控也要讲究‘成本效益’,用最小代价达到好的效果,减少人财物浪费。北京在新发地疫情的应对中就有所实践,不是对区,而是对街道划定风险等级,尽量减少对社会的影响。未来能否进一步缩小范围?譬如在准确流调的基础上,将范围缩小到小区;核酸筛查同样,没去过风险地区、没接触过高危人群,其实不必进行检测。面临‘持久战’的当下,怎样提高防控的效率,让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不因疫情而停滞,需要进一步探讨。”
新京报记者戴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