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中俄企校首次联合发表工程建造成果论文

原标题:中俄企校首次联合发表工程建造成果论文

新华网布鲁塞尔7月17日电(记者潘治)由中建一局和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双方专家联合撰写的论文《BIM技术在欧洲古建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于近期在俄罗斯国际学术期刊《工业和民用建筑》发表。中建一局说,“这是中俄企校联合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的首篇工程建造论文,时值中俄科技创新年,这也成为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新成果。”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副校长普斯多夫加尔、高级研究员阿达姆采维奇,中建一局中共“六大”会址修复项目工程师袁文岑、朱蓉蓉为论文主要作者。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的英文缩写。普斯多夫加尔说,该技术的核心是一个计算机三维模型数据库,可应用于工程测绘、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工程建造全生命周期,推进工程建造上下游各企业间的高效沟通和交流,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此前,该技术在俄罗斯未广泛应用,在古建修复类工程中的应用更为少见。

袁文岑介绍,论文以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为成功案例,总结了BIM技术在传统欧式古建修复中的应用成果,BIM技术在“六大”会址修复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有效解决了工程建造中的系列难题,助力项目团队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会址全部修复任务,创造了俄罗斯古建修复的“第一速度”。

阿达姆采维奇说,中共“六大”会址位于莫斯科市的一处原俄贵族庄园主楼,始建于1827年,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期间这座古建经历了多次火灾,损毁严重,修复面临很多困难。

“面对困难,中建一局特别组建了BIM团队,应用国际领先的古建修复三维扫描技术解决难题。”袁文岑说,“会址建筑的穹顶是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结构复杂,团队建立了穹顶结构BIM模型,将模型进行3D打印成实物模型,确定修复实施方案。”

此外,BIM技术还应用于古建修复的现场施工管理、商务管理和工程进度管理等各方面。朱蓉蓉举例说,通过BIM技术生成项目工程量明细表以便控制建造成本,生成 4D施工模拟动画,有效提升工程建造速度。

《工业和民用建筑》期刊创办于1923年,是涵盖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科研成果的国际性学术期刊,该期刊曾被俄罗斯工程院授予俄罗斯最高工程奖——“工程荣耀勋章”。

据悉,中建一局于200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15年间先后建造完成欧洲钢混结构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A塔、中国在欧洲的第一个境外“鲁班奖”圣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业中心、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首个优质工程奖——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等地标性建筑。

【纠错】责任编辑:朱梦娜余申芳

相关阅读:
美威胁制裁北溪二线项目 德官员:美国应承认欧盟能源主权 日媒:世界名校探索疫情期间教学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