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宋鲁郑巴黎日记:中国一强硬,欧盟就退让了

原标题:宋鲁郑巴黎日记:中国一强硬,欧盟就退让了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宋鲁郑]

2020年4月26日星期天晴

今天特大的好消息是武汉在院病人为零!英雄的武汉,伟大的武汉;英雄的人民,伟大的人民!如此艰难的武汉保卫战以全胜告终。

早上出门连续第三天观察出行情况,结果吓得马上就回来了:人太多了,基本恢复正常出行了。但实际距政府规定的5月11日还有两周。

法国由于地理环境优越,冬天不冷,一般都在0℃上,夏天不热,一般都在27℃以下,很少有30℃的时候。就是偶尔有,也不会超过一周。这样的天气还是很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中国下一周就开始进入30℃的节奏了。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到夏天病毒就会消失,但目前来看,高温地区如南亚、非洲,相对而言感染人数还算少的,所以高温有助于减缓病毒传播的可能仍然存在。

法国的好消息是从今天起民众终于可以在药房购买非医用口罩了(织物口罩),此前必须有医生的处方。法国媒体也开始充斥戴口罩效果的科普:两个人相隔一米,一个感染,一个健康,健康人戴医用口罩,感染者不戴,效果超过95%;如果感染者戴外科口罩,健康人不戴,效果超过80%;感染者不戴,健康人戴普通口罩,效果可达70%~90%。

这不都是常识吗?现在死了两万多人了,才来科普?当然,欧洲毕竟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虽然科普行动迟缓,但不会散播美国的非科学信息,比如四月天一热病毒就消失了,消毒液输进身体可以杀死新冠病毒之类。

特朗普建议注射消毒剂来杀毒清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特朗普建议注射消毒剂来杀毒清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截图)

西方先拒后迎的不仅仅有口罩,还有手机追踪系统。德国今天宣布采用谷歌和苹果开发出来的追踪软件去抗击疫情。澳大利亚也同样如此。

口罩和手机追踪系统是两个在中国极为常见、效果非常明显的抗击病毒手段,而西方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和沉重的代价之后才接受。

一开始不接受口罩的官方理由是没有用——这是反科学的,外界一般认为是因为西方口罩短缺——这就是政治欺骗。一开始不接受手机追踪系统的官方理由是侵犯人权——这是政治理念高于生命的体现,也是把正常应对手段政治化的表现。

然而,即使死了十几万人,也不是欧洲和西方所有的国家都能觉悟。比如法国就需要4月28日议会辩论和投票,是否能过关仍是未定之数。就算28日通过了,法国数字管理的国务秘书认为5月11日解封之时要实际应用,也面临很大的技术和安全挑战。总之,遥遥无期。

从病毒的角度来看,民主、自由和人权的欧美是最理想的栖居之所。但如果看看民意,只有39%的法国民众对政府应对疫情抱有信心。

今天本想休息一天,结果欧洲又惹出一件和中国有关的大事,引发全球围观。

路透社、纽约时报以及美国之音都披露:欧盟在中国官方的压力下,修改了一份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告,并淡化了其中欧盟对中国就疫情散播不实资讯的批评内容。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报告原订于4月21日发表,所谓批评内容是提及中国靠归咎美国将病毒散播国际,以期限缩病毒源自中国的说法。也包括中方抨击法国迟于因应疫情、不实指控法国政治人物用种族歧视字眼侮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报告原文的用词是:“中国持续在全球散播不实消息,以洗脱疫情大流行究责并改善国际形象。公开与非公开手段都有被观察到。”

对于这些所谓的批评,中国早就通过各种方式向全球作出解释,比如“不实指控法国政治人物用种族歧视字眼侮辱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实际是指法国80名议员支持的台湾竟然发生辱骂世卫总干事谭德塞的丑闻,而西方炒作成中国指控80名法国议员辱骂谭德塞。

至于所谓的不实消息,比如质疑美国军人去年8月到武汉参加比赛,成绩奇差无比,而且多人出现可疑病症。对于这点,质疑的不仅有中国大陆,我看到的最早质疑声音来自台湾电视台,而日本的一些媒体也曾对病毒来源表达过质疑。质疑的声音怎么能当成传播不实消息呢?更何况质疑的还有其他地方?

但是正如我前天的日记所讲,国际关系是讲“力”的,不是讲“理”的。面对中国迅速战胜病毒、欧美由于应对严重疏忽和失误成为全球的重灾区所形成的鲜明对比,迫切需要转移视线、转移矛盾和压力的不是中国,而是欧美。昨天我提到的美国共和党发给各候选人要以攻击中国疫情责任为竞选手段的报告,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所以不管中国怎么婆口佛心、怎样强调面对疫情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欧洲非要出台这样一份报告。到了这个时候,就不要怪中国不客气了。

于是一名中国高级官员与在北京的欧盟驻华官员于报告原定发表日当天取得联系,告诉后者称,“如果这一报告如其被描述的那样,并会在今天发表,将对(我们的)合作非常不利。”

什么不利?言外之意谁都懂:说好听是合作,说不好听是疫情严重的欧盟依赖中国的医疗物资!法国解封之后,至少需要六亿个口罩;而德国早就测算出,一年需要80亿到120亿个口罩。欧盟当然听得懂这些外交辞令。

于是欧盟下令暂缓发布,24日正式发布的最终版本与原定要发布的文本间也存在多个差异。后来报告里关于中国“全球散播不实消息”,以及提到中法间争执等字句被拿掉,一些用语也软化。

口罩运输(资料图/法媒)

口罩运输(资料图/法媒)

这场报告之争本质上是一场全球疫情描述话语权的角力战,是在争夺书写历史的决定权。正如我昨天日记所总结的:目前中国不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也不具备讲好西方坏故事的能力,更不具备讲坏西方好故事的能力——也就是西方能把中国成功抗疫讲到这种程度的能力,但中国有一个西方所不具备的能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

欧盟当然不认为自己错了,可是当它主要靠嘴的时候,就只能妥协了。西方崛起的过程中深知真理都是在大炮射程之内的。

今天的西方有普世价值,但缺少口罩、防护服、呼吸机和药品,彼此之间甚至要靠抢夺他国医疗物资这种直接夺财间接害命的方式才能救自己的命;中国的理念与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及所谓的人权不都契合,但有西方急需的能救命的医疗物资。所以当西方用普世价值的“优势”来攻击中国时,中国自然会用自己的优势来回应。

(乱猜一下:西方这么积极地向中国推荐普世价值,是不是也想中国变成它们那种状态呢?可是如果中国也和西方一样有普世价值而没有医疗资源,谁能帮西方度过现在的难关呢?为己为人,西方还是住手吧。)

我总觉得真正普世的好东西,都是大家抢着要、争着要的,而且肯定是要了以后用了以后,效果好的;而不是那些强逼着其他国家要的东西。人都不傻,你的东西真要好,谁还会拒绝呢?

看到今天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近一百年前中国积弱积贫时期出版的《阎锡山日记》里的一段话:

“中国苟欲自强,简单一句话,就是无论男女老幼,统统向造产路上走,做的向造产路上做,学的向造产路上学。美国人的生产能力平均美金四百元,合我国币一千六百元,而中国人的造产能力平均二十五元,仅得美国人六十分之一,这样薄弱的造产能力,如何能强国呢?”。

今天中国早就超越当年遥不可及的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所以也才能中国一硬,欧盟即软。

当然,中欧关系是战略性的,影响双方关系的原因很多,绝非今天一个合作抗疫可以涵盖。西方媒体也承认,欧盟正为在中国的欧洲企业争取更佳待遇,而在疫情大流行前,中欧每日的双边贸易额超过16亿美元;德国汽车制造商、法国农民及其他产业,都高度依赖对中国出口。

欧洲的这份报告也说明它还停留在十九、二十世纪,还以为是它在制订游戏规则,它来充当裁判。一个还没有战胜病毒、救命的医疗物资还依赖中国的欧洲,怎么还有资格出来按自己的意愿任意书写历史呢?

由于中欧关系也是我高度关注的领域,所以这里就多说几句吧。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欧洲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现实政治层面的,即以法德为中心的西欧和它们支配下的欧盟,中东欧、南欧、英国和俄罗斯都较少涉及。英国深陷脱欧危机和乱局之中,早已丧失了挑战中国的意愿或者说能力。中东欧和南欧在经济上对中国寄予厚望,迫切要加强在这列东方经济快车上的地位。俄罗斯面对西方的长期打压,更是和中国建立起准盟友的关系。

理解中欧关系,有几个关键数字必须了解:欧盟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中国是第三大;欧盟总面积439万平方公里,不到中国的一半;欧盟人口5.1亿,是中国的三分之一多点;欧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66万美元,是中国的三倍多;欧盟已建成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商业、农业和渔业政策,19个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并统一内部市场,实现了货物、人员、资本和服务在欧盟内部的自由流动。

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也就是从这一年,欧盟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至今已持续十五年。显然,政治关系也是跟着经济关系走的。

2018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6039亿欧元(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2099亿欧元,同比增长6.2%,自中国进口3940亿欧元,同比增长5%。逆差是1841亿欧元,2018年欧盟整体逆差为226亿欧元,也就是说欧盟和全球其他贸易伙伴的顺差为1615亿欧元。每两天的贸易额相当于双方建交时一年的贸易额。这可以解释中欧之间何以经济摩擦如此严重。

截至2019年2月底,欧盟累计对华投资项目超过4.7万个,实际投资1322亿美元,是中国第三大外来投资区。中国则是累计952亿美元,欧盟是中国第二大投资地。双方差距在迅速缩小。投资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具体体现,双方已经平起平坐。如果不是欧洲对中国投资进行限制,恐怕中国早就赶超了。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中欧领导人会晤始于1998年,由中国国务院总理与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主持。

铺垫完了,下面就谈影响双方关系的因素。

正面因素有:

首先从地缘政治角度,中欧双方相隔遥远,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威胁。同时欧洲也已经不再是这个世界的霸主,事实上经过两次主要发生在欧洲本土的、代价极其惨烈的世界大战,它自己也已丧失了角逐世界霸主的意愿。

当然更重要的是,欧盟正经历历史上少有的内忧外患,包括民粹主义崛起、英国脱欧、种族危机、难民危机、竞争力下降、俄罗斯的安全挑战、美国对传统盟友体系的破坏。所以当面对中国的崛起时,它虽然不愿接受,无法接受,但其反应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最多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而已。

其次,中欧经济互补性高。欧盟基本上在高端,比如空客、核能、污水处理;中国整体上还是在中低端。

最后,中欧双方在全球治理、共同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方面有很多共识。比如气候保护、捍卫自由贸易、推进全球化、反恐。尤其是在今天特朗普高举“美国优先”的时代,中国成为欧盟在上述议题上可以依赖的主要力量。

李克强与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资料图/新华社)

李克强与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资料图/新华社)

中欧的冲突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升级对欧盟造成巨大冲击。

比如中国的发展,导致欧盟制造业的衰败——要么由于竞争失败而关门大吉,要么转向中国等新兴国家。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实力基础,这种局势如果不能逆转,对欧洲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更令欧洲寝食难安的是,中国正向高端制造业迈进,其进步之迅速,就是此一领域的领先者德国都感到巨大的危机。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开始限制中国对它们尖端技术产业的收购和投资。至于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中国更是明显地走到了欧洲的前面。

对于欧洲民众而言,他们已经习惯的高福利、多假期的闲适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冲击,难以维系。这是他们无法接受的。

二是双方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冲突。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崛起后必然要走向世界。欧洲崛起时采用的手段是以直接占领土地为手段的殖民。美国的方式则主要是建立世界国银行等国际组织和组建盟国体系。中国则是建立在共享共赢互利基础之上的“一带一路”。相对而言,中国的模式更和、更平等、更有效。这也是为什么中东欧和南欧国家纷纷加入“一带一路”的原因。

但是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欧盟对此非常敏感,认为是对欧洲一体化的威胁,是对欧洲团结的破坏。尽管事实上谁都知道,欧盟是由主权国家建立的邦联,分裂是正常的状态,它也不存在强求统一的机制。就是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国家,各州都可以公开反对联邦政府的决定。比如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加州就公开反对,还要继续履行。所以,欧盟的分裂和外部因素没有直接关系。

三是双方在文明方面——比如制度、价值观、种族、宗教信仰——存在差异,影响到双方的互信,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接受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无法接受一个中国主导的世界,尽管这还远没有成为现实。欧洲对“一带一路”的猜疑和抵制,不仅仅是权力和利益的角逐,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当然,英国脱欧将导致英国和欧盟都受到很大损害,从而降低了和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同时对中国的需求上升。至于中美贸易战,欧盟既害怕中美贸易战长期化,拖累全球和它自己,又怕中美迅速妥协,到时美国又会把欧盟作为目标。至少在目前,中美贸易战符合欧盟利益。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和采购都在迅速增长,包括留学生数量都大幅增长。

至于中国如何应对,就在明天的日记和大家分享吧。否则,又有读者说我跑题太远了。

相关阅读:
连续第2天未没开疫情简报会,特朗普连发数推怼媒体:了解历史的人说我是最勤奋总统! 俄首创混合氦气与一氧化氮新冠肺炎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