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英国抗疫:王子首相双确诊,群体免疫还算数吗丨国际疫情透视④
“我很抱歉这么说,但这是一桩国家丑闻。我们本不该落至这步田地。”《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再次在BBC上抨击英国政府和NHS在疫情中的表现。英国目前已经调整疫情应对策略,霍顿认为,英国当前的政策是正确的,“但这已经太晚了,NHS将会毫无准备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重症病人的激增。”而英国政府在二月份的不作为“不可理喻”。
各大机场检疫口,一群防护严实、神态疲惫的年轻人在通关。他们刚刚全副武装地穿越了八个时区,经历了几场日出黑夜,横跨了两片大洲,飞行了十几个小时,终于落地。在他们出发的英伦土地上,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升温,55岁的首相刚刚被确诊,71岁的王子检测呈阳性,93岁的女王从伦敦的宫殿搬进了郊外的城堡,还有22万名中国留学生,在去与留之间纠结着,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英国疫情。
和欧洲“新震中”意大利不同,英伦三岛和欧洲大陆被海峡阻断,天然地对陆地上肆虐的病毒筑起屏障。也许正因如此,英国的确诊病例总数虽然于29日即将突破2万大关,在欧洲各国中却并不突出,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都走在英国前头。
那到底是什么?推动着留学生们不远千里地赶回国?
蓄势已久突然加速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英国疫情的突然间加速冲刺。
在经历真正的危机前,英国奢侈地度过了一整个月的缓冲“窗口期”。
1月31日,英国首次出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是一对留学生母女。一周后,“超级传播者”沃尔什和被他传染的另外5人确诊。又过了十几天,钻石公主号邮轮的英国游客回国后被确诊。
在整个二月里,英国的病例一直这样零散琐碎地浮现着。而与此同时,中国疫情正处在最危险的关头,中国留学生们紧张地盯着新闻,为国内寄去口罩酒精等物资。而英国反应并不大。
进入三月,英国疫情局势陡变。每日确诊病例像一只被拉满很久的弓箭,一松手就直冲云霄,数字不间断地翻番上涨:三月上旬每天新增十几例。三月中旬每天新增几百例。三月下旬每天新增千余例。
在刚刚过去的几天里,英国周三新确诊了1500人,周四新确诊了2100人,周五新确诊了2900人,这个数量,相当于每天有一个大学的学院沦陷。
随着每日确诊人数的翻跟头上升,3月中旬之后,死亡数量几乎直线抬升,到3月29日,死亡病例达到了1228例,治愈病例仅135例。死亡数量是治愈数量的9倍。还出现了首位低龄且无基础疾病的死亡病例:一个无基础性疾病的21岁女孩。
正是在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暴增的这段时间,留学生的大型回国迁徙拉开帷幕,英国抛出的“群体免疫”概念也推了他们一把。有留学生直言:宁愿回国自我隔离,甚至去方舱,也不相信英国这里能得到妥善的治疗。
佛系抗疫态度转弯
有学者比较了意大利和英国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趋势,发现两个国家的病死趋势非常相似,意大利两周前的日均死亡增长速度是37%,英国目前的日均死亡增长速度是30%,“看起来我们在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数上比意大利落后了两周,”剑桥大学教授希拉·伯德说。
前车之鉴在此,英国却始终没有采取像意大利一样严厉的封城封国政策。
面对新冠疫情在欧洲攻城略地,3月12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提出了一个与多数国家截然相反的防疫思路:如果英国有60%的人(约4000万人)感染新冠肺炎,并在康复后获得免疫,就能彻底切断病毒传播,英国人将全部安全,即所谓的“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这个概念一抛出,马上在英国华人中炸开了锅,英国人对疫情“直接躺平”的形象传遍了全世界。
其实英国也不是欧洲唯一一个考虑“群体免疫”的。荷兰首相马克·鲁特曾说,全面封锁在他的国家可能行不通,荷兰正在考虑“有控制地”在风险最小的人群中散布新冠肺炎。瑞典首席流行病学家安德斯·特格内尔也曾表示“我们现在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地减慢感染的传播速度,并在社会中建立某种免疫力。”
“群体免疫”背后的科学逻辑是:当社区中有足够多的人对导致疾病的病原体具有免疫能力后,病毒的传播就会进一步被阻止,从而保护了其他没有免疫力的个体。用英国首席科学顾问的话说,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消失后卷土重来这种情况。
悉尼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张颖副教授表示,“群体免疫”应用的常见方式是“主动”让人群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而在现代医学史上从未有过让人群“被动”感染的先例。
英国的争议就在于,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完成研发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被动的“群体免疫”策略,给人群带来不可控的风险。
在“群体免疫”提出的同时,英国政府宣布抗疫行动即日起从第一阶段的防堵进入第二阶段的拖延:停止检测轻症患者,所有出现咳嗽和发烧等症状的人必须在家隔离7天,7天后如果症状持续或恶化,再叫救护车。只做了“从周五开始学校组织的出国旅行活动一律取消,已经有疾患的老年人不建议去乘邮轮”等微弱抵抗。原因是,据BBC报道,英国政府认为过早实行严厉措施会产生负面效果,即在传染病达到高峰时人们反而松懈了遵守限制性规定。
英国权威期刊《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连发了9条推特抨击英国政府的新政,称这根本不是基于证据的决断,因为政府完全无视了正在意大利发生的一切,“我们的政府没有为我们做好准备。”
首次公开阐释这一概念的英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则不得不站出来表示,“群体免疫”会是传染病疫情带来的附加结果,而不应该是一个直接的策略。
“群体免疫”概念抛出2天后,截至当地时间14日上午,已有超过10万人在请愿书上签字,呼吁英国政府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群体免疫”概念抛出4天后,在疫情蔓延和舆论的声讨下,3月16日、18日、20日、23日,英国政府接连4次升级了管控措施。在3月20日晚的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回应称,英国的首席医学顾问确实提出过“群体免疫”,但是这只是一个医学概念,而不是一个政策,而且现在也没有人再提“群体免疫”了。
在23日实施的最新管控中,首相前所未有地要求“所有居民都要居家隔离”,但仍保留了几种例外情况,比如可以去户外一天一次锻炼,给居民的行动留下了较大的活动空间。
对此,BBC事实查核记者莫理斯认为,最新的防疫措施与欧洲其他国家比仍然不够严厉:在法国,没有特别的许可,任何人都不准离家出门。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政府还禁止所有户外的健身活动。成千上万违反这一规定的人被罚款,在某些国家甚至可能被监禁。
目前,英伦三岛已全部染红。其中,北爱尔兰疫情最轻,英格兰疫情最重,尤其是伦敦,平时这里每天有十几个航班从意大利米兰飞来,而米兰机场是距离意大利重灾区最近的机场。
缺人缺物满载负荷
老龄化是欧洲大部分国家和新冠病毒战斗时的负担,但分量在英国这儿或许没那么重。英国确诊人数最多的地区是伦敦,而这里,是英国最年轻最有活力的一片区域,老龄化程度全国垫底。
确诊人数暴增给医疗体系的巨大冲击,才是英国直面的困难。
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因实现了“全民免费医疗”而被视作国家骄傲,还曾作为国家象征登上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舞台。但近年来,这项维系了70多年的制度长成了一个庞大而缓慢的系统。
NHS提供的检测是个大问题,自疫情暴发以来,英国因“新冠病毒测试量不足”而屡屡受到抨击。新冠病毒检测仅能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那些必须住院或已经在病房中的轻症患者得不到检测。据《电讯报》报道,一些英国有钱人已经开始向私人诊所购买价值375英镑(按下跌后的汇率算,约3千多元人民币)的在家检测套餐。
截至3月20日,英国只有不到10万人接受了检测,落后于同为发达国家的韩国、美国、意大利等。约翰逊对民众发出了这样的警告:“实际上,病例的真实数量比我们迄今通过检测确认的病例数量还要高——也许还要高得多。”
NHS医护人员和床位的紧张更是雪上加霜。英格兰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惠蒂表示,英国采取的“拖延”战术,就是希望将病毒暴发的时间拖延至夏季来临,将医疗部门的冬季就诊高峰错过去。英国医院的床位总数和30年前相比,下降了一半左右。英国每万人只有28.3个医生,29个床位,两个数据在欧洲各国中均垫底。
约翰逊当地时间21日警告称,短短两周内,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将像意大利卫生系统一样不堪重负。事急从权,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呼吁6万5千名医务退休人员回来“为这场史无前例的危机提供帮助”。截至当地时间20日,已有4000名退休护士、500名退休医生重返NHS。
汇率大跌撒钱自救
疫情摧毁经济最为无情。汇率是经济的放大镜,英国的经济离我们很远,英镑的汇率离留学生很近。
随着新冠疫情在英国蔓延,许多人担心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的应对根本不够,投资者随之逃离该国资产。3月9日之后,英镑持续跌至1985年以来的最低点,低于英国退欧公投后的水平,并下破2016年10月的“闪崩”行情。不少留学生趁机换汇。
英国政府紧急自救,3月11日,公布了规模达300亿英镑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防范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衰退风险,在那之前几个小时,英国央行紧急大幅降息,双管齐下应对危机。预算预测机构称,这是自1992年以来规模最大的刺激计划。
经济的细胞——企业也没有被忘记,3月20日的首相每日疫情记者会上,英国财相苏纳克宣布,政府将为因病毒疫情无法工作的雇员支付八成的工资,每月最多可达2500英镑(按下跌后的汇率算,约2万多元人民币)。这样的补贴措施比一些高福利的北欧国家还要慷慨大方。
前期佛系抗疫,中期态度转弯,后期大方撒钱。这个底子还算雄厚的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走过了日不落时代、走过了二战、走过了脱欧,正迎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