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意味着什么?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已“全球大流行”
当地时间11日,世卫组织发布最新一期新冠肺炎情况每日报告。截至欧洲中部时间3月11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7时),中国以外地区确诊新冠肺炎37371例(新增4596例),死亡共计1130例(新增258例),新增4个国家/领地/地区(玻利维亚、牙买加、布基纳法索、刚果民主共和国)向世卫组织上报新冠肺炎病例。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全球大流行”,这是首个冠状病毒传播引发的全球大流行。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资料图)
世卫组织表示,在过去两周,中国之外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迅速增加,受影响的国家数量也迅速增加。根据世卫组织最新的疫情通报,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1万,造成超过4000人死亡。
什么是“全球性大流行病”?
“大流行”原是世卫组织对流感的定级之一,世卫组织此前将流感分为6级,其中最高级别就是“大流行”,是指某种流感病毒在疫情发源地以外的至少一个国家发生了社区层面的暴发,表明病毒正在跨国蔓延。而当时的“大流行”指的是流感病毒的影响范围,而不是疫情的严重程度和致死率。
2010年,世卫组织网站给出“大流行”的简单定义,即“一种新疾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目前,世卫组织已不再使用6级分类评估流感等传染病,改为4大阶段。但人们还是常用“大流行”这个词来形容传染病的全球性传播。因此,“大流行”并非严格的定义而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有操作上的弹性。全球医学界公认“大流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
病毒在人群中具有致病性和致死性,即病毒导致的疾病危害较高;
病毒可以持续人传人;
有证据表明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流行则是上个世纪的西班牙大流感。1918年 1月至 1920年12月暴发的全球性 H1N1甲型流感,累计造成全球多个国家共5亿人感染,全球累计死亡人数至少为 5000万。
△20世纪3次流感大流行的特征(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上一次宣布全球性大流行病是在2009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从世卫组织宣布美国和墨西哥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到6月11日定性其为“全球性大流行病”,历时一个半月,当时H1N1流感已在74个国家报告了近3万起确诊病例。
△世界卫生组织官网截图
世卫组织在判定
是否构成“全球大流行病”时十分谨慎
世卫组织拥有是否宣布“大流行”的最终决定权,对此,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大流行”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或大意使用的词。这个词如被滥用,会引起不适当的恐惧。
2003年的SARS疫情,尽管影响了26个国家,但传播得到了较快控制,因此没有被宣布为“大流行”。2009年H1N1流感暴发时曾被宣布为“大流行病”,这导致了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涌入疫苗研发,但该疾病的影响后来被证明其实有限,不少批评声音由此而起,因此世卫组织在判定是否构成“全球大流行病”时十分谨慎。
如何应对“全球性大流行病”?
新冠肺炎演变成“全球性大流行病”,不仅意味着疫情严重程度的升级,也意味着战“疫”难度的升级。出于对2009年甲型 H1N1流感大流行的经验教训和总结,世卫组织曾于2017年发布过“流感大流行风险管理指南”。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还未发布正式的官方防控指导文件。根据世卫组织于 2009年出版的《大流行性流感的防范和应对》中,如果一个流行病到了大流行阶段,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
各国卫生机构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享信息;
对医疗资源不足的国家进行人道主义援助;
加快疫苗研发和抗病毒药物审批;
各国采取措施减少或暂停引起公众聚集的活动;
各国根据情况发出旅游警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