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被炒鱿鱼后 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原标题:以牙还牙!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被特朗普炒鱿鱼1个多月后,前美国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复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10月25日披露,博尔顿的律师正在就是否可能配合弹劾特朗普的调查与众议院议员进行协商。

长安街知事注意到,博尔顿将成为迄今赴国会就弹劾调查出庭作证的最高级别的证人,可能会给调查人员带来有关特朗普“通乌门”事件的最权威描述。有分析指出,博尔顿的出庭甚至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他也参与了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那则通话。

被炒鱿鱼后 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毒品交易”

美媒报道称,7月25日,一场美乌总统“通话门”事件搅动美国政坛,并致使众议院开启弹劾特朗普调查。通话中,特朗普施压泽连斯基,要求其调查美国前副总统拜登和他的儿子,以换取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

为什么说博尔顿的“复仇”将是可怕的?因为博尔顿并不认可特朗普的行为。已经就弹劾调查出庭作证的两名证人指出,博尔顿认为施压乌克兰不合时宜,他甚至将施压乌克兰形容为“毒品交易”,并称自己没有参与其中。

被炒鱿鱼后 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对于博尔顿可能出庭作证的报道,特朗普身边的官员拒绝发表评论。然而,戏剧性的是,本月早些时候,有匿名消息人士向美媒透露,特朗普怀疑,一名“满怀恶意”的博尔顿需要对乌克兰有关的泄密事件负责。也许,博尔顿在特朗普心中,一直都是以“背叛者”的身份存在。

也许特朗普自己都没有料到,和博尔顿结下梁子后,博尔顿将有机会“复仇”。美国网友对此也很期待,有网友留言称,“博尔顿能成为我们的英雄吗?”

两人不和

当地时间9月10日,特朗普宣布博尔顿已在他要求下辞职。特朗普当时在推特上写道,他要求博尔顿辞职是因为“强烈反对他的很多建议”。博尔顿对自己“被炒”一事另有说法,他在特朗普发推后公开表示,是他主动请辞,而非“被炒”。

知事注意到,从随后美媒曝出的细节来看,博尔顿辞职是因为他与老板特朗普不和。

去年4月,博尔顿履职。有媒体评论说,特朗普当时在博尔顿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口无遮拦、厌恶联合国等多边国际机构、反对伊核协议、质疑美情报界有关俄罗斯干预美国大选的指控。博尔顿还多次表示自己无条件支持特朗普执政理念。这都让特朗普一度认为“这就是我想要的人”。

被炒鱿鱼后 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然而,就职后的博尔顿一直坚持自己观点,令特朗普渐生不满。美国《纽约时报》曾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说,特朗普并不喜欢博尔顿,私下里曾说是自己约束了博尔顿,不然美国可能会陷入更多战争。

博尔顿被炒的消息曝出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报道称,特朗普对博尔顿不满和气愤,还因为他觉得是博尔顿对外透露了他想用核武器对付飓风的事情。美媒曾曝出猛料称,特朗普曾建议使用核武器轰炸飓风,以降低美国受到的威胁。这成为国际舆论笑谈,特朗普一定觉得很没面子。

所以说,博尔顿和特朗普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要不要在关键时刻给弹劾特朗普添一把火,对于博尔顿来说,只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

致命一击

特朗普最近有点难。

据英国《独立报》10月23日报道,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特朗普的弹劾支持率目前已创有史以来新高

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最近进行的一项新民意测验显示,目前有55%的美国人支持弹劾特朗普,有43%的人对此表示反对。在一周前,这两组数据分别为51%和45%。

让特朗普头痛的还不仅仅只有一路飙升的弹劾率。在最新的民意调查中,特朗普的工作支持率一度降到了38%,有史以来首次跌破40%。

被炒鱿鱼后 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不光如此,特朗普宣布从叙利亚撤军被指抛弃盟友,更有美媒指出特朗普将中东拱手让给俄总统普京。

特朗普现在可以说内外交困,共和党人慌了,竟然开始策划搅局。

10月23日,一场关于特朗普弹劾调查的闭门听证会刚要开始,突然,以佛罗里达州共和党众议员马特·盖茨为首的二十多位保守派议员,从房间的三个门破门而入。

被炒鱿鱼后 博尔顿向特朗普“复仇”的机会来了

他们抗议、叫喊、静坐,混乱一直持续了5个小时,一名在场人士称“这是我作为国会议员所见过的最接近大规模民众骚乱的事件”。

民主党人表示,共和党选择在这时候来抗议并非巧合,他们指责共和党人的搅局是一种将注意力从破坏性证词上转移开的绝望尝试。

事后证实,这确实是共和党人事先策划好的。

一名知情人士告诉CNN,许多参与抗议的共和党人22日在白宫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事先知道闯入会议的计划。特朗普曾表示,共和党人“必须更加强硬地战斗”。

在特朗普疲于应付弹劾之时,如果老冤家博尔顿站出来祭出实锤,对特朗普来说的确是致命一击。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为什么越南偷渡者不顾一切要去英国?BBC这样解释 快评:巴格达迪虽死 恐怖威胁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