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沙特石油设施遇袭 对中东局势产生何种影响?

原标题:大格局下小波澜:沙特石油设施遇袭会对中东局势产生何种影响

9月14日凌晨,位于沙特两处重要的石油生产设施遭袭击,世界石油市场随即以石油价格跳涨做出反应。这两处属于沙特阿美公司的石油设施遭袭导致约每天500万桶的石油减产。得到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随即宣布对此负责,但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却第一时间将矛头对准伊朗。那么这次袭击到底会对中东地区的形势产生何种影响呢?

当地时间2019年9月14日,被袭击沙特石油设施卫星图。本文图片视觉中国

当地时间2019年9月14日,被袭击沙特石油设施卫星图。本文图片视觉中国

沙特油田遭袭,伊朗难以“置身事外”

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直接证据能够证实此次行动由伊朗策划实施,但从袭击的精确性和发动的时机看,伊朗似乎很难完全置身其外:第一,胡塞武装是伊朗直接支持的,第二,此次袭击的效果不会对伊朗的现状造成减分(尽管伊朗可能会面临进一步的制裁)。

袭击发生之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第一时间发推特指责伊朗是幕后黑手,还指出“针对沙特的100多次袭击的幕后黑手都是伊朗”。有专业的军事媒体分析指出,此次袭击可能使用了俄罗斯制的KH55巡航导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也报道称,今年1月,一个联合国的专家组证实胡塞武装的远程无人机的攻击距离可以达到1300-1500公里,这一距离足够胡塞武装从自己控制的区域对两处石油设施发起进攻,而远程无人机技术直接来自伊朗。

笔者认为,无论是胡塞武装直接实施或者是在伊朗的指导下实施的行动,此次针对沙特石油生产设施的袭击都是一次“困兽犹斗”般的尝试。伊朗可能出于两点考虑:继续引发可控的区域局势紧张;伊朗判断出特朗普对于非美国目标的袭击仍然采取色厉内荏的态度。

伊朗目前陷于经济下滑的困境。美国对伊朗凌厉的一击是制裁与伊朗进行石油贸易的国家,并将伊朗踢出石油美元结算体系,伊朗无法与他国进行正常的石油贸易结算,难以获得美元。据美国政府的统计,石油出口禁令大致使得伊朗损失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伊朗石油部长比詹·赞加内(Bijan Zanganeh)6月份曾表示,当前伊朗的石油出口比19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该国的油田遭受攻击时还要脆弱。

美联社援引赞加内的话表示:“我们的情况比战争期间还糟糕。就算是在萨达姆攻击我们的产业设施时,我们也没有这种出口问题。如今,我们无法出口贴着伊朗标签的石油。”

美国政府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7日,伊朗的石油出口降至每天23万桶(仅为沙特的1/30左右)。外汇短缺导致伊朗国内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达到48%,而蔬菜和肉类的价格在过去一年中涨幅超过100%。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Hassan Rouhani)今年年初在伊朗国家电视台如是说:“今天,这个国家正面临着过去40年来规模最大的压力和经济制裁。”

面对困难的外部形势,伊朗希望借助地区局势紧张推高油价。在美国的石油出口禁令面前,伊朗现在主要通过欧盟与伊朗的Instex贸易结算系统进行部分石油贸易,此外伊朗还通过俄罗斯石油公司代为销售部分石油。伊朗石油出口的收入只有一部分能够进入政府的口袋。维持区域局势的紧张,油价能够走高,即便伊朗无法获得全部上涨收益,但也能增加收入。这是伊朗希望区域局势维持紧张的重要原因。

伊朗敢于制造地区紧张局势的原因是,他们判断特朗普不会发动一场直接推翻伊朗现政府的战争。在与特朗普打交道、观察美国处理其他危机的过程中,伊朗领导层可能得出特朗普色厉内荏的结论。这给了伊朗动用小规模危机事件来刺激地区局势、不断测试美国底线的空间,为后续的谈判赢得主动权,以期纾解伊朗的困境(尽管鲁哈尼17日再次表示不会与美国谈判,但也重申了可能与美国在多边谈判中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伊朗直接或者授意胡塞武装发动对沙特的袭击完全可以理解,因为针对沙特而不是直接针对美国,有利于降低与美国直接对抗的风险,但又可以给美国的盟友沙特以经济上的打击。

当地时间9月18日,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国防部举行记者会,向外界展示了在石油设施遇袭现场收集的导弹和无人机残骸。

当地时间9月18日,沙特首都利雅得,沙特国防部举行记者会,向外界展示了在石油设施遇袭现场收集的导弹和无人机残骸。

动武可能性不大,“鸣枪示警”难免

特朗普外交的“过去”与沙特王储的“现实”使得对伊朗动武可能性不大,但“鸣枪示警”难以避免。18日,美国副总统彭斯重申,“美国的枪已经上膛”。这是对稍早前特朗普总统表示不会进攻伊朗表态的补充。国务卿蓬佩奥也已飞赴沙特讨论应对措施,笔者认为,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国和沙特联手对伊朗采取“鸣枪示警”式的报复措施可能性更大。

首先,特朗普处理危机的历史证明其不愿意动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况且大选年在即,特朗普更加不会发动一场后果难以预料的军事打击。特朗普热衷于贸易和经济制裁——两件实力最硬的“软武器”。本周二,英国《卫报》就援引特朗普的最新表态称:“美国将针对此事件做出反应,但必须基于沙特做出的评估。”这无疑是美国给自己先砌好了一级台阶。极大可能是美国和盟国主导调查,最后结果也必定是依据美国需要。特朗普上台三年多,处理棘手外交事务的手法显示,他非常不愿意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此次应该也不会例外。

其次,沙特在这次事件之后展现出很大的韧性。北京时间18日凌晨,沙特石油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表示,“袭击7小时之后,沙特方面就扑灭了大火”,“目前已经恢复了日产200万桶的供应量,预计9月底可以修复设施并恢复到此前的石油供应水平”。沙特阿美公司也表示,将尽量不推迟IPO(公开募股)的计划。沙特韧性十足的石油生产能力可能会弱化沙特自身对于这次袭击的反击力度。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沙特国王萨勒曼终结“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后,他的儿子,也就是王储本·萨勒曼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沙特2030年远景”规划,旨在将沙特打造成一个更为世俗化的现代国家。但王储既要应对王室内部的激烈斗争,也要面临来自伊朗的竞争。

作为沙特未来的国王,石油设施遭袭并非最致命的问题,他的雄心是未来的沙特和自己的王位。因此他既要推动沙特阿美IPO,将沙特与西方世界更为紧密地捆绑,也要寻求继续让沙特成为阿拉伯世界的主宰。

第三,“鸣枪示警”式的报复在所难免。“鸣枪示警”是美国处理中东问题时的重要手段,通过打击一些非关键的设施,使用精确的附带杀伤控制来威慑对手。在两伊战争末期,美国出动军机空袭伊朗油田、美国“文森斯”导弹巡洋舰用对空导弹击落伊朗民航客机都是典型的“鸣枪示警”。当前局势下,美沙联手对伊朗“鸣枪示警”的可能性很大。

首先,以沙特-阿联酋为首的联军会加大对胡塞武装的打击力度,可能成为也门局势发展的转折点;其次,正在波斯湾执行护航任务的美军可以对伊朗的孤立目标进行敲打;第三、由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目标发动“误炸式”的袭击。

但“鸣枪示警”的目的仍然是通过军事威慑来确保美国主导的对伊朗在经济上“极限施压”的有效性,“以压促谈”甚至“以压促政权更迭”,而非直接使用军事手段打击伊朗。

未来影响大格局的因素是什么?

未来会真正影响中东格局或者引发形势剧烈变化的,是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中东政策长期以来是美国最重要的对外政策之一。但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任期内,美国对于中东的战略关注下降,奥巴马政府谋求通过伊朗核协议限制并规制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作用,但伊朗核协议引发了以色列的不满,因为这份协议未能从根本上解除以色列的心腹大患——伊朗的核能力。同时,沙特与美国的关系也在奥巴马政府时期急速降温。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以色列和沙特,这两个原来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都与美国渐渐疏远。

特朗普上台扭转了这一局面。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是犹太人,也是美国中东政策制定的重要参与者。特朗普上台之后,沙特国王访美拜访了共和党高层;特朗普任内还极大改善美以关系,顶着全世界的压力做出将美国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的决定。

沙特和以色列都希望美国“留在中东”,抵消伊朗的影响。在库什纳的斡旋、以色列在美国的“院外集团”的游说和沙特王储本·萨勒曼的金元攻势下,沙特和以色列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攻守同盟,美国则成为这个同盟的担保人。以色列出枪、沙特出钱,美国出信用,其矛头均指向伊朗和什叶派在中东地区的影响。特朗普政府、以色列和沙特的这一系列动作及其所产生的合力才是长时段内会影响中东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关阅读:
200万人要冲击51区找外星人 美军高层:那有机密 阿富汗卡车爆炸至少20人死亡 塔利班称对爆炸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