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环球时报社评:制裁没压垮的苏丹 被民生凋敝击倒

原标题:社评:制裁没压垮的苏丹,被民生凋敝击倒

苏丹国防部长伊本·奥夫于北京时间11日晚宣布已将该国总统巴希尔逮捕,同时宣布一个军事委员会将在2年的过渡期内管理国家。当天早些时候西方媒体大量报道苏丹发生了军事政变。

巴希尔政权已经维持30年,巴希尔本人属于典型的“政治强人”。苏丹捱过了上一轮的阿拉伯之春,但国家的政治经济运转不断变得脆弱。这个国家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虽然有突然性但也不很让人们感到意外。

苏丹发生针对巴希尔的军事政变,第一大原因显然是国家经济上的失败。南苏丹在2011年独立,分走了苏丹的绝大部分石油资源,从而断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去年以来苏丹的面包等食品涨价三倍以上,沉重打击了民生。去年12月该国就开始出现大规模抗议活动,民意的巨大波动严重削弱了巴希尔对国家的控制力。

因为达尔富尔问题,巴希尔在2009年就被海牙国际法庭宣布犯下战争罪和反人类罪行,西方对苏丹的制裁一直在延续。近年西方国家政府虽然对推倒巴希尔政权的兴趣减弱,但西方舆论始终对喀土穆持否定态度。西方的整体压力压缩了巴希尔政治上的回旋空间。

阿拉伯之春导致了利比亚、叙利亚、也门这样的悲剧示范,“革命”在中东已经失去吸引力。然而苏丹的内忧外患看不到缓解的希望,这推动形成了人们对结束巴希尔30年统治“试一试”的强烈意愿。近日苏丹民众在首都的抗议活动受到很多军人的同情,最终导致军队倒戈,反映出国家的现实情况让越来越多的人忍无可忍,共同的不满击穿了原有秩序的各种隔层。

如果仔细看,苏丹人推倒巴希尔的口号主要不是“争民主”“要人权”等政治性的,而是“要面包”“要工作”这类民生性质的。从动机上看它不太像通常意义上的“颜色革命”。回头看以往的阿拉伯之春,也不乏类似情况。

苏丹政变再次显示,在21世纪的这个世界上,保持经济的活力和民生的健康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之本,也是国家治理中最富挑战性的任务。全球性的经济竞争不断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野蛮的政治统治已从世界各国实际淡出之后,经济利益被全球民众最为看重,也成为老百姓尊严的最大来源。而搞好经济的难度却越来越高,凭借地缘政治上的投机取巧来实现它愈发变得不现实。

苏丹经历了达尔富尔之乱、西方的严酷打压以及国家分裂的连续打击,但巴希尔政权都挺过去了,唯有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愤怒让这个政权束手无策。这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应对政治性挑战的能力往往比想象的要充裕,而应对经济挑战的工具更容易比认为的要匮乏。

中东有一个国家受到美国打击的时间最长,但却基本稳定,它就是伊朗。而伊朗稳定的秘诀就是大饼和牛奶在任何情况下都出奇的便宜,而且国家在备受制裁的铁幕之下也能保持继续发展。

当今世界还有一种竞争,即国家保持政治稳定的竞争。这当中虽然会有多种因素影响竞争的态势,但是哪个国家经济和民生搞得好,它很可能就会在这一竞争中保持优势和后劲。对这一可能的规律,各国现在就应予以洞察。

相关阅读:
“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在伦敦被捕 外媒:印度大选首日变暴力冲突 敌对党派有人被砍死砸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