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咱们天堂见”

原标题:“咱们天堂见”

“咱们天堂见”

德意志民族这样祭奠逝者

机器网www.shi-fen.com

树葬标签

机器网www.shi-fen.com

“奥尔斯多夫墓园”中的地上陵墓

机器网www.shi-fen.com

发讣告的信封

机器网www.shi-fen.com

球迷墓地

机器网www.shi-fen.com

“奥尔斯多夫墓园”中的地上陵墓,被列入文物保护清单

◎张丽

又是一年清明节,德国人也过“清明节”吗?他们如何祭奠逝去的亲友?二十多年前我刚去德国时,听到有人自愿放弃医院治疗而回家“等死”,而且并非因为负担不起医疗费用,我曾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而现在,我逐渐理解了德国人面对死亡的理性和淡定。我的母亲今年1月刚刚去世,她最后的一个月就是在家里护理的。

德意志民族理性、克制、冷静,直面死亡时也同样如此,更不忌讳谈论死亡。他们未雨绸缪把自己的身后事都提前安排好,不劳儿女费心。主治大夫甚至会跟自己的病人郑重道别“咱们天堂见”。德国人的葬礼温馨而不失肃穆,哀而不伤,令人印象深刻。在资源日益稀缺的时代背景下,如今德国人的丧葬方式也日渐简约环保,树葬、海葬渐行其道。在欧洲最大的花园式墓园“奥尔斯多夫墓园”,人们漫步其中,默默陪伴长眠于此的亲友以及国家卫士们,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哀思,足矣。

德国两个“清明节”都在11月,

全国禁止娱乐活动及体育赛事

扫墓以献花为主,不摆放食物作为供品

德国有自己的悼念亡者的日子,每年降临节前一星期的星期日叫做“永恒的星期日”,也叫“死亡星期日”,具体到2019年是11月24日。降临节前两星期的星期日叫做“阵亡将士纪念日”,今年是11月17日。去年的这一天,德国默克尔总理和法国马克龙总统一起在巴黎隆重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

“永恒的星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和“耶稣受难日”这三个日子并列为全德国禁止跳舞等娱乐活动及体育赛事的日子,不过各州规定的禁止娱乐活动的时间也不相同,比如汉堡、柏林和不莱梅这三个直辖市都比较宽松。汉堡最为宽松,从早6点到下午17点、柏林从早4点到晚上21点、不莱梅从早4点到下午17点禁止娱乐活动及体育赛事,基本上都不影响当天晚上的夜生活。

而汉堡的近邻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从早4点到夜里24点、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从早5点到夜里24点、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亚州从凌晨2点到夜里24点都禁止娱乐活动及体育赛事。人们在这几个周日去墓地悼念逝去的亲人和朋友,各有关部门也会在墓园组织公祭活动,比如纪念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士兵,纪念因公殉职的警察和消防队员等等。警察的纪念活动很隆重,还有警察乐团演奏,向牺牲的同事敬献花篮。

德国人扫墓以献花为主,不摆放食物作为供品,会擦拭墓碑并把周围的杂草拔掉。如果死者是小孩子,会在墓前放些玩具,我还看到过放小自行车的。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特别受汉堡市民爱戴,现在汉堡机场就叫做“施密特机场”,他多次访问中国,还在1975年见过毛主席。施密特夫妇都爱吸烟但是还都长寿(施密特96岁去世,施密特夫人91岁去世),夫妇俩生前几乎都是烟不离口。因此在他们夫妇的墓上常有人献上香烟。

自愿放弃医院治疗回家“等死”

未雨绸缪办好身后事不劳儿女费心

二十多年前我刚来德国不久,总和一位热心的邻居安格莉卡学德语,一天在她家看到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安格莉卡告诉我这是她的同事A女士的儿子,A女士还不到50岁就得了癌症,在医院治疗了几个月,可惜医生也回天无力。A女士知道时日无多,这最后的宝贵的时间不想再耗费在医院里做无效的治疗,而是想在自己家里度过。她出院那天先去了教堂做了最后的祷告,也和牧师告别,之后就回家安静地“等死”了。她的丈夫在家里照顾生重病的妻子,没有精力再照顾孩子,好心的安格莉卡就请这男孩来家里过周末。我当时很不理解,A女士完全不用担心医疗费用,为什么要放弃治疗呢?

我的朋友芭芭拉是专业学中文的,二十多年前我们常在一起做语言交流,也聊各自的家事。当时她的奶奶快90岁了身体还好,可是视力很差,几乎什么都看不到了,可是老人家很愿意出门散步,但是没有人陪伴。我说要是被车撞了怎么办?芭芭拉说,奶奶独自出门确实有可能出交通事故,但也只是“可能”。如果因此限制奶奶出门,虽然避免了交通事故,但那种像关禁闭似的没有质量的生活不过也罢。

德国老人很独立,高龄仍独自生活的很多。芭芭拉的奶奶最终还是寿终正寝并没有出车祸,这也和德国良好的救助体系有关,视力有障碍的人出去时佩戴标志,醒目的黄色上面有三个黑圆点,可以像袖标一样戴在袖子上,也有做成像章佩戴在胸前或领口上的。不论是开车的还是走路的人看到戴此标志就知道他(她)视力不好,会多加小心。而且如果老人摔倒不用担心没人救助或报警,救助的人也不用自己掏腰包给老人付医药费。

去年底汉堡大学知名教授关愚谦先生在柏林医院去世,去世的前一天中午,他的主治医生前来看望,问他:“你感觉还好吧?”他点点头,主治医生先说了常规查房该交代的事,最后郑重地跟他告别:“咱们天堂见。”可见,德国人用超理性的态度不忌讳谈论死亡。

我的女儿小宝在德国出生受教育,也不忌讳谈论死亡。几年前的清明节,微信上有个笑话:一个年轻人给死去的老父亲买烧的祭品,老板给他推销手机、充电器、耳机等一堆东西,年轻人说我爸爸还不会用智能手机就去世了,老板说没关系,乔布斯都下去办培训班了。我把这个笑话拿给女儿看,既学中文又顺便了解中国文化。她看完后很认真地问我:“妈,你死了我给你烧什么呀?”我心里还是有些顾忌,就搪塞说还没想好,并告诉她回北京时可不要这样问姥姥,这在中国是犯忌讳的。

我自己也逐渐接受了这种面对死亡的豁达态度并影响家人。在母亲最后的时刻,我们四个子女达成共识,最后不做切开气管等侵入式抢救。我的母亲今年1月16日去世,最后的一个月就是在家里护理的。我在北京时每天都扶她坐一会儿,从后面抱住她一边抚摸一边和她聊天。我回德国后姐姐打电话说,妈妈去世前很愿意让抱着。

我的另一位朋友的朋友,70多岁的尤根先生甚至未雨绸缪把自己的身后事都办理好了,免得给孩子添麻烦。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好了墓地、骨灰盒和墓碑,连碑上写什么字都拟定好了,而且都先付了款。就连葬礼后招待亲友的餐厅都选好了。他不愿意让根本不相识的牧师在葬礼上致辞,因为有时候牧师的致辞只能凭亲友的介绍来写,不是第一手材料。他希望真正认识他的人为他致辞,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讲述他。他委托了好几个老朋友,因为大家都年纪不小了,还不定谁走在前面。当然,像他这样自己事无巨细地安排好身后事的并不多。

没有哭声的葬礼

现代简约的海葬、树葬渐受欢迎

我在德国参加过几次亲属和朋友的葬礼,最早的一次是参加菲尔克老先生在教堂的葬礼,气氛肃穆庄严但是比较克制,没有大声悲泣。他曾经做过银行高管,我是通过和他夫人学德语才认识他的,当时他已经退休了。他去世时87岁,在中国算是老喜丧,当我收到他夫人寄来的信封上带着黑框的信时,就知道他去世了。他家人还在当地报纸上登了讣告(德国报纸上常有整版的讣告,也有祝贺新婚、生子、开业的喜报)。信里面有他的讣告和举行葬礼的日期地点,还有一个捐款账号是他所住医院的账号,告知来参加葬礼的人请把买鲜花的钱捐到此账号。

在他的葬礼上,我第一次看到没有化妆的菲尔克夫人,她平时总是妆容精致,这一天却是素面朝天,人显得憔悴了许多。在教堂里牧师致悼词,把逝者的生平事迹简单地介绍一番。我对他年轻时的经历还真不太清楚,听悼词后才知道他年轻时还有过很多海外经历。然后四个人的小乐队演奏了几首和缓哀伤的曲子。悼念仪式后,棺木被移到墓穴下葬,菲尔克夫人铲起第一铲土盖在棺木上,接下来是他们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随后大家依次走上前向棺木鞠躬,每人用小铲添上一铲土,从头至尾气氛很肃穆,可是没有哭声。

1 2下一页

从墓地回来后,菲尔克夫人邀请大家去餐厅用餐,大家在餐厅就座后,菲尔克夫人的儿子讲了几句话,主要是感谢大家送父亲最后一程,马上开饭如果有素食者请声明。最后他面带笑容说:“大家现在可以把手机打开了。”午餐也不像在中国围着大圆桌上来十几道菜,而是每人一份牛肉土豆和蔬菜沙拉。饭后只有几个远道而来的亲属被菲尔克夫人邀请到家里喝下午茶。后来我又参见过几次葬礼,有火葬也有土葬,都是事先给出捐款账号并以传统方式下葬立碑。

在德国,安葬的选择比较多,可以随个人愿望选择传统的土葬、火葬方式,也可以选择海葬、树葬、匿名葬等方式,还有更奇葩的用骨灰做成钻石。名门望族甚至有豪华版的丧葬方式,就是在墓地上盖一座石料陵墓,把家庭成员的棺柩都放在里面。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皇帝陵墓多是修在地下的,而德国的陵墓是建在地上的。

在德国著名的“奥尔斯多夫墓园”中,最气派最知名的要属企业家和油轮运输先驱瑞得曼先生的陵墓。他的陵墓高达18米,面积200平方米,里面可以放置30多个家庭成员的棺木,外形看起来像个教堂,现在被列入文物保护清单,已经成了“奥尔斯多夫墓园”的一大景点了。还有其他做工雕刻都很精美的大家族的陵墓,也都被列入文物保护清单。

德国的丧葬方式也在逐渐演变,近一二十年选择传统葬礼方式的人越来越少,而选择环保的树葬和海葬方式的人越来越多。传统葬礼方式就是把棺木或骨灰盒埋在墓地并立碑留念的方式,碑上刻有死者姓名和生卒年月。据《汉堡晚报》报道,1998年德国有78%的人愿意接受传统葬礼,而到2016年只有43%了。以汉堡“奥尔斯多夫墓园”为例,20年前每年还有 6500次葬礼在此举行,2016年就只有3600次了。

“奥尔斯多夫墓园”有13个供举办葬礼用的“卡佩勒”(Kapelle),像教堂似的可以举办悼念仪式。不过,这些“卡佩勒”现在大多闲置,需要改为其他用途。其中六号“卡佩勒”曾经想改成幼儿园,这如果在中国很难想像,谁愿意往墓园里的幼儿园送孩子?这个建议讨论了一年最终还是没有通过,现在改为文化沙龙使用,可以在里面举办各种讲座、展览、读书会等。

现代简约的海葬、树葬等方式受欢迎主要是以下原因:1.价格比传统丧葬便宜。德国人不随份子,丧葬费用都得自己承担,死者家属往往是给出一个捐款账号,有捐给医院或急救中心的,也有捐给SOS儿童村或是动物保护协会。2.环保。树葬的骨灰坛可以维持几周,就能自行降解。用于树葬的骨灰盒一般都接近圆柱形,上面画有银杏树叶,骨灰坛的顶部必须在地下30厘米以下。3.简单。不需要照顾墓地,不用拔草也不用擦拭墓碑。现在有不少人在网络上挂照片写悼词悼念去世的亲人。德国还有个笑话,一位老先生和老太太谈起身后事,老先生说,死后不要进墓地,孩子反正也没时间来扫墓,我们活着时孩子都很少来。老太太说,你要是死后还想常见到孩子就把骨灰撒在超市门口吧。

欧洲最大花园式墓园就是浓缩的德国历史

汉堡的“奥尔斯多夫墓园”(Ohlsdorfer)于1877年7月1日揭幕,它规模宏大,占地389公顷,围墙长度11.5公里,里面的道路长度就有17公里,仅靠步行很难遍览。因此,墓园设有两条公交车专线,园区内有二十多个公交车站方便来访者。每年来墓园造访的人约120万,可以自己参观,也有导游带领并讲解。

自1877年墓园建成至今,“奥尔斯多夫墓园”已经安葬过140万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名人政要,都可以葬在这里。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夫妇就长眠在这里,还有一小片专属于华人的墓地。普通的私人墓地循环使用,如果几十年后没有后人再交管理费,遗骨就会被请走。

除私人墓地外,“奥尔斯多夫墓园”还有数以万计的各类公墓,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4000阵亡士兵的公墓和第二次世界大战48000阵亡士兵的公墓。1943年汉堡在盟军大轰炸中死难36918人,墓园中有专为这些死难的平民而建的大轰炸集体公墓,还有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公墓,也有因公殉职的警察和消防队员的荣誉墓地。这些墓地就是一部浓缩的德国历史。

1902年7月20日夜里,一条明轮蒸汽船从易北河对面的Cranz开往汉堡,船上满载度假归来的人连同船员共206人,几公里长的一段过河水路,结果该船不幸和一条拖船相撞,造成101人死亡,其中78人安葬在“奥尔斯多夫墓园”,其余人按家属愿望在别处入葬。1962年汉堡发生特大洪水溃坝灾难,那次洪水一夜之间造成317人丧生,在汉堡近代历史上留下沉痛的一笔,其中96位遇难者埋葬在这里。2012年,洪水过后50年,“奥尔斯多夫墓园”里面又增加了两块纪念碑,上面写着所有遇难者的姓名。许多当年幸存下来的孩子如今已头发斑白,都来参加了墓碑揭幕仪式。

“奥尔斯多夫墓园”环境优美,古树环抱,绿草如茵,有450种不同的落叶树和针叶树,树木总数多达3.6万棵。里面还有15个池塘,是水鸟们的乐园。在这个如公园一般风景优美的墓园里,经常有三三两两散步的人,还时不时有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在抓拍水鸟。在中国,陵园选址讲究风水,注重天人合一,生死两个世界阴阳相隔离得比较远,陵园一般都远离市区,人们只在清明节去扫墓悼念亡者,平时鲜有人会去陵园散步。而德国大大小小的陵园就在城市中,人们也不介意住在陵园附近或去陵园散步。

由于“奥尔斯多夫墓园”占地面积太大,又有好几个出口,所以就有不少把墓园当过道而穿行的车辆,即使墓园里面限行30公里/小时,也比绕道合算,每天有4000-6000辆私家车穿越,甚至送邮件的货车也穿墓园而过。为阻止这些社会车辆,2019年初墓园管理部门策划要在入口处设置收费站,收费标准也很奇葩,停留时间越长反倒越便宜,停留时间越短越贵,这当然主要是针对抄近道的车辆而来的。

可是收费方案一提出就遭到强烈反对,抗议不断。最后管理部门只能放弃收费方式,采取在墓园中间地带设置栅栏的方式阻止抄近路的车辆。从这点也看出德国人并非都守规矩,墓园门口有禁止穿行的牌子,可还是有那么多人把墓园当过道使用。据墓园管理人员说,在墓园穿行的事在30年前几乎没有。而现在却越来越多,这是对逝者的不恭,也是对来祭扫市民的打扰。

除了欧洲最大的“奥尔斯多夫墓园”,汉堡还有几个大大小小的墓地分散在市区各处,在汉堡体育馆旁边还有专门给汉堡HSV足球队球迷的墓地,墓地里面甚至有一个和足球场上一样尺寸的球门。

(本文作者系德国《华商报》专栏作者)

本版摄影/张丽

相关阅读:
被指加剧交通拥堵 优步撒钱游说纽约征拥堵费 核电站项目中涉嫌腐败 巴西前总统遭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