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军情锐评:印军善协同 巴军讲谋略:印巴空战启示漫谈
图为巴基斯坦陆军士兵在巴方一侧控制区发现的被击落的印军米格-21 Bison战机残骸。右上小图为印度的米格-21 Bison改进型资料图。
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印军先是以空中集群突袭的方式将地面冲突升级至空中战场,巴军随即以击落印战机、俘虏印军飞行员作为回击,一时间舆论哗然,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今,随着事态逐渐归于平息,笔者也尝试从技战术角度,“复盘”这场短暂而精彩的空中较量。
在战术运用层面,印巴双方各有特点,但均做到了立足和服务于本国战略目标与综合实力,发动示威意味鲜明、武力张弛结合的军事行动。从《印度斯坦时报》网站发布的冲突时间表来看,在下定作战决心后,印度军方和情报部门花费2天时间选择目标,进而借助印巴边境大规模军事演习的契机,掩护陆空军开展了持续数日的侦察活动,同时利用约1周时间抽调、组建参战部队并组织临战协同训练,最终达成了预定作战目标。尽管决策-执行进程稍显拖沓,但考虑到整个行动的复杂性,仍显示了印军较强的体系运作能力。
在兵力运用上,印空军展现出的能力也不容忽视。综合多家印度媒体披露的消息,参战印军战机包括2种战斗机、1种加油机、1种预警机和型号、数量不明的无人机。这一作战机群规模不大(约20架),但机型构成复杂,来自至少4个不同建制单位,却能够在1周时间内完成组织协同,反映了印空军的训练水平不容小觑。为掩护作战企图,临战训练由印军中部空军司令部组织,训练空域也特意选在距离边境超过500公里的国土纵深地域。但在行动时,对作战机群的前沿指挥又移交给印空军总部或西部空军司令部,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印空军已具备执行跨战区、远距离作战任务的指挥协调保障能力。
如果说“协同”是印军成功的关键,那么巴军的报复行动则凸显了“谋略”特色。印军发动空袭后,巴方反应迅速。从空袭次日巴军即采取反制行动来看,先是巴总理召开国安委会议快速敲定了作战行动细节,而后留给巴空军用于制订计划和部署的时间就只剩下数小时。经短期计划和准备,巴军选择了距离现有空军基地较近、空情保障难度较低的实控线巴方一侧作为战场。由于该空域邻近巴首都防空圈,巴空军不必进行额外训练即可投入作战。
在作战对象和战术选择上,巴军对沿边界附近巡逻的印军战机实施伏击,正是利用了执行日常巡逻任务的印军飞行员的麻痹大意,夺取进攻突然性,增大获胜几率。而在抢占空中攻击阵位时,巴军迫使印方飞行员跳伞落入巴方一侧,也争取了外交和舆论主动权。
纵观此番冲突中印巴双方表现,其在战法和空中力量运用层面颇具借鉴意义。印军根据己方的防空需求,将轻型战机(如在空战中被击落的米格-21 Bison战机)部署在边境附近前沿空域,重型战机、预警机和加油机则配置于国土纵深地域。这种部署方式对不同类型战机作出明确的功能区分,减轻了苏-30MKI等高价值武器平时的战备负担,使其可以专攻纵深打击和争夺战区制空权的“主业”,提高了兵力和装备运用绩效。同时,印军能够快速完成部队编组、训练和跨战区作战,也显示出其对空军全域和协同作战能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
相比幅员辽阔、兵力充裕的印军,巴军则更善于扬长避短,量力而行地策划反击行动。针对印军轻型机靠前、重型机不在前沿的部署特点,巴军抓住对手软肋,以性能相对落后的轻型机为主攻目标,快打快撤,张弛有度。对于各国空军来说,上述经验教训值得重视和研究。(文/马骐騑)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