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神话破灭 日本这项高端技术为何遭全世界拒绝?

原标题:日本这项高端技术,为何遭全世界拒绝?

资料图: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外景。

资料图: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外景。

继与土耳其“离婚”之后,日本核电恐怕又将与英国“分手”。据日媒报道,如果2019年1月底之前,英方仍不能追加资金,日企日立制作将会放弃在英国推进的核电站新建计划。这意味着,日本海外核电项目的最后一根“独苗”也悬了。

海外核电项目接二连三“抛锚”,是安倍晋三最不愿看到的结果。这两年,为了推销日本的核电,这位日本首相四处奔走——立陶宛、土耳其、阿联酋、沙特、波兰、英国,每到一国,核电合作几乎是日本政府必谈项目。

但目前看来,安倍恐怕要做好“颗粒无收”的心理准备了。

神话破灭

曾几何时,核电技术是日本人引以为豪的一块招牌,甚至有“核电神话”这样的说法。意思是不论发生何种情况,日本的核电站都是安全的,就算是出了大地震、火山爆发等意外事件,以日本的技术、管理能力,核电站不会出问题。

但这个神话,在2011年破灭。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

人们倾向于把这次事故归结为“天灾”。毕竟,这座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核电站具有抗8级地震能力,而东日本大地震及次生海啸远远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然而,在向经济产业省提交的调查书中,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承认,福岛第一核电站在事发前的定期检查中存在篡改数据、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并隐瞒了多次事故。

细节如何已经不再重要,总之核电阴影成为日本民众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事故两个月后,日本关停了最后一座运营的核电站——北海道泊核电站。时任首相菅直人甚至提出“建立无核电社会”的目标。而后任首相野田佳彦则领导制定了日本新能源及环境战略,明确到2030年日本对核电的依赖度为零。

然而,关停了核电站,日本的麻烦却越来越多。一是电价问题,受核电停机影响,日本国内电价明显上涨,2014年比2010年的居民电价上涨25.5%,工业电价上涨38%,这让一些企业叫苦不迭。二是能源自给度问题,由于核电的使用,长期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2010年自给度达到了19.6%,但一刀切式的停机使自给度大幅下降,最低降到6.2%。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的日本,也是全球第五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福岛核事故之前,日本的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均已开始下降。但核电停运后,化石燃料的使用让排放量又有所上升,其中2012年的碳排放总量比2010年增长了近12%。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约国,完全放弃核电意味着无法履行义务。

所以,民众反对归反对,对日本政府来说,重启核电无非是个时间问题。

曲线救“核”

“日本核电是世界最安全的。”在对外推销日本核电时,安倍首相经常这样讲。

自2012年重新执政以来,安倍晋三谨慎地决定重启核电。2014年4月11日,日本新通过的《能源基本计划》,将核能定义为“重要的基荷能源”。一年多后,九州电力川内核电站1号机组重启。这是福岛核事故后审查合格重启的第一个核电站,从此日本结束了近两年的“零核电”时期。

然而,重启核电之路并不轻松。顾及到民众“去核”的呼声,日本政府大幅提高了核电重启的审查标准。在新的核安全基准管制下,很多输出功率超过100万千瓦、发电效率优良的大型反应堆,都被应对严重事故的特殊设备“卡住了”脖子。在安全对策费用大幅度膨胀的背景下,日本各大电力公司也开始以盈利作为重启的唯一标准。以致于2018年,日本可运营的核电机组40台中,恢复重启的只有9台。

与其他能源产业不同,核电开发是一项高技术产业,一旦停滞很快就会落后。日本电机工业会的资料显示,日本从事核能相关人员在2010年有约1万3700人,而到2016年减少了3000人。眼见国内大规模新增核电无望,为保留核能产业的人才、技术、装备和器材,日本政府选择了曲线救“核”的方式,携手民间积极向海外推销核电站。日立、东芝、三菱,这三家日本最出名的核电设备生产商,成为核电出海战略的支点

未曾想,“国策民营”的出海方式不久就陷入困境。为彰显日本的技术和品质,日本出口企业倾向于采用“All Japan”体制,即坚持全套日本标准。但日本国内人才短缺、安全对策费用膨胀、融资能力不足的短板,成为日本核电出海的掣肘。日立与英国谈判艰难、三菱在土耳其项目受挫、东芝股票降级至二板市场,种种事件都让日本核电的海外业务“雪上加霜”。

竞争合作

时间没有给日本太多眷顾。就在九州电力川内核电站1号机组重启的三个月前,中国核电“华龙一号”5号机组穹顶吊装成功。如果按计划投产,这将是全球核电史上首个按工期投产的新研发项目首堆机组。

长期在核电技术上领跑的日本也许嗅到了危机,但在国内,围绕核电形成的“去核”与“拥核”两派依旧争论不休。一边是电力公司与拥核的政党和官僚利益集团联手,一边是工会、知识分子和新能源企业抱团。核电,俨然从一个技术、能源问题演变成获取不同政治资本的筹码。

反观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的“恰希玛”核电项目,到现在卡拉奇核电项目2号机组开建。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正在贡献新的增量。与日本相比,中国技术先进、设备精良、产业链完整、安全有保障,这些都给了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底气与自信。有日媒评论,全球核电业务的竞争格局正加入极具竞争力的一员——中国。

随着气候变化、能源紧缺、油价波动、科技革命等事件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在竞争中合作或许可以使双方利益最大化。今年10月安倍访华期间,中日签署50余份合作协议,以金融、能源、基础设施等为代表的第三方市场合作成为一大亮点。正如日本《读卖新闻》援引海外电力调查会特别研究员渡边遥所言:“(在核电领域)中国的发展需要日本,日本也需要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网 王法治)

责任编辑:吴金明

相关阅读:
塞尔维亚列车与校车相撞导致5人丧生 日本政府确定新财年预算 防卫支出连续七年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