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金庸离开了世界 也留给我们一个世界
看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不会又是一个乌龙吧”。当消息终于得到验证,从我内心涌出的第一道感觉却不是悲伤。
金庸先生享年94岁。按中国传统说法,这叫“喜丧”。即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这也是高龄了。更何况,这些年传过太多“金庸去世”的假新闻,透支了我们的情感反应。
一个金庸属于他的家人,一个金庸属于整个华人世界。作为读者,我们大可不必跟前一个金庸套近乎、装熟,因为后一个金庸已足够我们受益终身。
近年来,浮躁的影视圈充斥着IP、宇宙、世界这些大词,但要说谁真正打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非金庸莫属。
金庸离开了世界,也留给我们一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爱,无过于给它嵌入一个小世界。
人类这个物种,生而孤独,以故事为食。若没有故事,我们不会理解自己是谁。
谁若能留下一个万人传诵的故事,便相当于在茫茫大地上留下一个脚印了。留下一个世界,则相当于盖了一座小屋。后来的人便可以借宿、休憩,重新出发,直到留下自己的脚印,或盖出自己的小屋。
虚构与现实不是截然两分,而是水乳交融。如果没有荷马史诗,古希腊文明就会失去灵魂。没有金庸世界,多少人的青春将会缺失一角。
我高中同桌是一位金庸迷,那时候武侠小说被老师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我早早就知道,金庸是不会教人向坏的,因为我这位同桌最爱的一句格言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后来,我的同桌没有行走江湖,而是做了一名老师。可是谁说老师就不能是一位侠客呢,至少他不会再无端没收同学们的金庸小说。
若我们只怀念青春,还可能低估了金庸的意义。金庸笔下最出彩的人物,大都处于乱世,如乔峰,如郭靖。有儿女情长,更有家国情怀。
金庸着眼于乱世,与自身经历不无关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金庸是一名中学生。抗战期间,他还曾因在壁报上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而被开除。此外,我们更不要忘了,金庸是一手写武侠,一手写社论。
正因为金庸留给我们的“小屋”物资太丰裕了,我们有太多怀念他的方式。或许,最好的纪念不是沉湎于“小屋”,而是从“小屋”里找到合适的“装备”,回到大千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快意恩仇。西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