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正文

这些“爆款”论文 理应接受更严苛挑刺

原标题:这些“爆款”论文 理应接受更严苛挑刺

这几天,有几篇论文在朋友圈流传:《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中国传统文化对蟋蟀身体与战斗力关系的认识》,引发热议。

这样的论文,自带“热搜”体质,因为它们颠覆了传统论文严肃、高冷的画风,让人惊叹“还可以这么玩”。但引发质疑乃至嘲讽,也在意料之中,不少网友在问:这样的研究、论文有啥价值?

具体来看,三篇的论文的争议点还是有所差异的。《行长》一文,受质疑的是选题,即“行长的面部宽高比”与“银行绩效”真有关系吗?确定不是强行研究、搞相面术那一套?《蟋蟀》一文在于,“蟋蟀是一种负载中华文化的民族昆虫”这种论述,是否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边界,属于过度解读、盲目拔高?《云吸猫》争议点在论文结论:云吸猫是“精神鸦片”。

这三篇论文,有发在专业学术期刊杂志上的,有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严格说来,它们仍是专业严肃的学术论文,其产生过程、评审路径、发表渠道也完全遵循一般学术论文的操作规范。所以,对于以上争议,首先应该听听业内专家与学术期刊的看法;如果这些论文确实是哗众取宠、言之无物,审稿人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只要在学术研究规范内,做到不背离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的底线,就应当鼓励创新。没有谁规定论文一定要关注宏大、阳春白雪式的选题,而小众话题就毫无学术价值。论文的观点也不一定要人人满意,能引发关注、启发思考,也是论文的价值之一。

实际上,随着年轻一代逐渐进入学术圈,关注身边事、热点社会现象的论文就渐次涌现,这对于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都不算坏事,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术界与大众的距离,对于普及科学知识、营造鼓励创新与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有益处的。

但这不是说网友的质疑毫无意义。网络时代,原本在学术圈流传与接受检验的论文,开始向公众开放,接受公众评判是必然趋势。而公众的认知是参差不齐的,有人质疑实属正常。论文作者应当有这一意识与心理准备。

其实,多数人清楚自己无专业能力评判一篇论文。人们之所以关注“奇葩论文”,出于感性直觉作出判断,是内心一股朴素的正义感的驱使。我们都看过不少这样的案例:有人因一篇太“水”或抄袭的论文评上职称,享受到本不属于自己的对待。人们担心有人效仿而为,随意炮制文字垃圾,作为实现个人诉求的道具。

所以,每有“爆款”论文流传,人们习惯以严苛与批判的眼光挑刺、找茬。这是互联网时代公众对学术圈弄虚作假与考核体系的监督,客观上能倒逼学术从业者更自律。

这几年,类似“奇葩论文”并不少见,可见公众的监督从未离场。如果说有什么遗憾,那就是这种本该是学界与大众的互动,目前更多是公众主动而学界“不动”,后者面对质疑多选择沉默。如果论文作者与学界人士能在研究与创新之余,也听听网友们的心声,对一些关切较高的声音给予回应,也许就会少一些争议。阳柳

相关阅读:
英国大型连锁餐馆餐桌上设“黑匣子” “内心狱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