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浙江阿姨为降血糖,12年几乎没吃过肉!结果到医院一查,傻眼了……

来源:杭州网

年过六十的蒋阿姨,在12年前被查出了糖尿病,自此以后,她便开始服用降糖药物,并以素食为主。凭着惊人的毅力,12年来,她几乎没吃过肉。不仅如此,由于体型消瘦,担心体重减轻,她也很少运动。

近日,蒋阿姨突然出现了体重骤降的情况,短时间内就轻了10斤,而且感到浑身乏力不适,这是过去十多年来没发生过的。因此,她在家人陪伴下来到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没想到测得空腹血糖8.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9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mmol/L,均超出正常值不少!

长期吃素为什么血糖还会失控?

蒋阿姨的血糖为什么会走向“失控”?

医生在仔细询问后得知,蒋阿姨平日未监测血糖,喜食面食,且主食量占比过多,早餐以粥和馒头搭配咸菜为主,中晚餐吃面条为主,面条里搭配少量的蔬菜。而吃素容易饿,她平时习惯在两餐间吃些玉米、番薯、饼干充饥。由于规律使用降糖药物,这些年来她倒也没出现什么严重的糖尿病症状。然而,随着年纪的增大,她的血糖逐渐难以控制。

杭州网资料图图文无关

杭州网资料图图文无关

考虑到蒋阿姨体型偏瘦及饮食结构不合理,医生为她调整了降糖药物,增加了长效胰岛素降糖治疗,并让她佩戴动态血糖仪进行持续血糖监测。

与此同时,糖尿病专科护士范学兰对蒋阿姨进行了糖尿病饮食指导,嘱其增加蔬菜、肉蛋奶类的摄入,减少每餐主食摄入量,把精制面粉制作的白面条替换成荞麦面,在感到饥饿时选择青瓜、小番茄等糖分低的食物加餐,并教会她运用动态血糖仪调整饮食的量和结构,还敦促她要适当运动。经过两周的调整,蒋阿姨的血糖逐渐控制平稳,乏力不适症状缓解,她也学会了合理的糖尿病饮食方法。

杭州网资料图图文无关

杭州网资料图图文无关

长期吃素为什么还会有糖尿病?范学兰表示,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患者对糖尿病饮食还存在误解。事实上,不合理地吃素,不仅不会降血糖,反而会升高血糖,原因如下:

首先,素食包括的不只是蔬菜水果,还有米饭、面条、米线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很多患者企图通过吃全素控制血糖,虽然没有摄入肉蛋类食物,但为了抵抗饥饿而吃很多的主食,从而造成总热量摄入过多,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其次,素菜本身味道清淡,口感或味道没有荤菜好,油和调味品可以改善素菜的口感,所以不少患者在烹饪素菜时,为了让口感更好,会将“素菜荤做”,经常使用过多的油和盐、糖、酱料等调味品,把原本健康的食材变成了高油高盐高糖的菜肴,导致油脂、盐分、糖分摄入超标,反而升高了血糖。

第三,很多患者会大量食用土豆、玉米、南瓜、芋艿、莲藕、毛豆等,实际上,这些食物淀粉含量很高,如果吃多了,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从而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盲目吃素,小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范学兰表示,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谨记影响血糖控制的食物除了肉类、鱼类,脂肪、蛋白质、油脂,还有坚果类和碳水化合物。

“吃素食也要控制总能量,如果以为只要不吃肉类,其他就可以放任自由,这对血糖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而且认为吃全素可以降血糖,从而长期不进食动物性食物,这个行为也不可取,因为动物性食物中也含有人体所需的营养素。”

范学兰提醒,在没有充分了解自身状态的情况下一味吃素,小心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此前,她就曾遇到过一位这样的患者。

“那是一个29岁的小伙子,确诊糖尿病1年,平时口服药物治疗。前不久,他在体检时被查出空腹血糖有12.2mmol/L,严重超标。于是他马上开始通过吃素和运动降血糖,每日进食大量青瓜、蔬菜和少许米饭,每天晚上坚持户外跑步1小时,后来就出现了浑身乏力伴恶心不适的症状,到内分泌科就诊,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杭州网资料图图文无关

杭州网资料图图文无关

后来,这个小伙子被收治住院。医生予以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同时辅以大量补液治疗,加强糖尿病饮食教育,嘱其多饮水。5天后,他的尿酮体消失,无乏力、恶心等不适,血糖控制平稳,最终顺利出院。

为什么该患者通过吃素和运动降血糖,不仅血糖没有控制好还发生了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据医生介绍,人体在较长时间能量摄入不足时,会自动分解脂肪提供能量,脂肪分解会产生酮体,而酮体是酸性产物,当它不断蓄积就发生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会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未及时诊治,病情可迅速恶化,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单纯靠吃素节食及运动的方法降血糖并不可取。

应对糖尿病,这些误区要避免!

医生表示,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降低糖尿病危害的关键是进行合理的糖尿病管理。不过,目前很多患者仍对糖尿病管理缺乏了解,甚至经常会陷入一些认识误区,从而延误病情。

误区一、得了糖尿病不要紧

事实上,人体器官长期浸泡在高血糖中,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致残致死。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糖、遵医嘱定期进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改善生存质量。

误区二、糖尿病患者运动量越大越好

事实上,糖尿病患者运动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非是运动量越大越好。过度、过量运动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还会导致其他运动伤害!成人糖尿病患者每周保证15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即达到了运动量。

误区三、胰岛素一定要等到口服药无效才能用

事实上,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血糖早得到控制,从而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随着胰岛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注射胰岛素是必然的。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一定不能去旅行

事实上,血糖稳定的患者可以旅行,建议在旅行前与医生共同制定旅行期间的疾病管理方案,结伴旅行,并随身携带药物及注射工具、血糖监测仪和糖尿病救治卡,注意保护足部,做好降糖药物的合理保存。

误区五、控制饮食摄入就是吃得越少越好

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患者每天要正常生活、工作,需要提供机体新陈代谢需要的热量,吃得太少保证不了机体正常的营养及能量需求,也有可能产生低血糖昏迷的风险。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体重、理想体重及工作强度制订相关饮食计划,保证每天摄入充足热量。

(宁波晚报记者吴正彬通讯员庞赟转载已获许可)

责任编辑:刘德宾

无语!湖北一男子伪造与邻居妻子的婚姻证明,并开具“二胎生育证”,竟是为了...... 北京两处路段发生崩塌灾害 已采取临时交通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