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本科生近一半考研,真的志在学术研究吗

警惕考研“高考化”的话题,上了热搜。

本科生近一半考研,真的志在学术研究吗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说,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要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让研究生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浙江农林大学考点,考生们正在认真答题。视觉中国图

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浙江农林大学考点,考生们正在认真答题。视觉中国图

所谓考研“高考化”,一个指征是“全民化”,考研不仅是很多本科毕业生的必选项,甚至是一些大学新生入学之初就确定下来的目标,而这一选择无关他们是否有志于学术研究。据统计,2022年考研人数达到457万,创下历史最高增长纪录,而2022年毕业本专科生为967.3万人。也就是说,近乎一半都报名考研了。

另一个指征则是“应试化”。备考几乎成了刷题的应试,反反复复地机械训练。有些高校甚至在新生入学时就分配好了“考研班”,学生在里面进行长达四年的考研训练,几乎是把高中生活复制一遍,再来一次“高考”。

出现考研“高考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看,是求职市场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带来的本科生就业难现状。很多应届毕业生未能及时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只能通过读研等途径延迟进入求职市场的时间,来缓冲就业压力。

从结构上来看,前几年读研的学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进一步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让如今想找工作的本科生相对丧失了竞争优势。刷一下招聘网站就知道,“硕士”已经成了多少工作的刚性入场券。

求职群体存量和增量的叠加,进一步加剧了本科生的就业难。在这个背景下,很多人只能争相去考研,先都得硬着头皮去争当一个研究生,希望为未来谋求多一点筹码。

这当然也会有负面作用。“研究生”本义是从事于学术研究的,是成为行业内相对高端的专业人才。如果争相进场只是为了刷一个学历,那必然会带来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化和平庸化。对于学生来说,为了找工作而进行的研究生学习,也无非就是拼绩点、找实习、刷简历,一个延长的大学生活,而非完整全面的学术训练。

要破解考研“高考化”,关键还是得从就业层面找办法。本科阶段的专业开设、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的对接等都可以进一步完善,从增加本科教育的市场针对性,避免学习和就业的脱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择业可能。

其实,既然有研究型的大学,也就可以有就业导向的大学,后者的教育内容就是着重于就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充分就业率。考研虽然人数多,但“上岸”的终究是少数。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保证本科就业才应该是重点目标之一。一味求大求全,忽视了就业能力教育,其实并不明智。

当然,提升本科就业能力是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系统工程。除了大学之外,还需要相关部门的推动,比如引导市场和高校进行对接,在海投简历的阶段之前,就能让学生把就业去向早早地定下来。如此一来,考研热自然能够降温。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毕业就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又何必多花一大笔教育成本,再去求一块敲门砖呢?

而这对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来说,同样是有益的。保障本科生充分就业,考研也就能选拔出一批真正有志于学术探索的学生,求学的动机更加纯粹,学术生活的质量也就更有保证。比如培养“高精尖缺”人才,就需要学生付出远超常人的时间投入,这终究只能适配少数对学术探索抱有强烈兴趣的人。研究型教育,当然是要着重选拔这样的学生。

相信很多考研的学生,也是对考研“高考化”有情绪的,他们也是被裹挟的。所以,破解这个问题,还是需要社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解决好本科就业难的问题。本科应届生不愁工作,自然也就不会都去“卷”考研了。

责任编辑:薄晓舟

相关阅读:
中国生物: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I期临床试验启动 工地食堂因饭菜实惠成大学生打卡点 摊主称:不用担心工人吃不到,饭菜管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