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外卖员穿工装禁入”,为何引发争议?

“外卖员穿工装禁入”,为何引发争议?

日前,有网友向媒体爆料称,位于成都城南的高端商场SKP规定外卖员穿着工装不能入内,“商场的行为属于歧视”。商场回应确有此项规定,并表示这属于内部经营规定,目前没有接到修改通知。

这则新闻很吸引眼球,“高端商场”和“外卖员”如同两个截然相反的符号,很容易被引申为一种“职业歧视”。其实,早在2020年,北京SKP也出现过类似争议,后来商场方发布声明表示,外卖骑手在内的各工作人员需按规定统一从员工通道进入,各大门为所有顾客专门开放,“外卖员前来消费是可以的,但如果是前来送取餐,需要到固定取餐点。”

可见,“商场对外卖员接纳程度”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总能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议。人们如今对外卖小哥的权利格外敏感,这个群体已经深度嵌入了城市居民的日常,已经是城市运转必不可少的刚需,人们希望他们被善待。所以当外卖小哥被高端商场拒之门外,人们出于“义愤”,给他们争取权益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也正如一些网民所说,让外卖员在商场外等,商场员工自己出来取外卖,“也谈不上歧视不歧视的”。或者出于管理的需要,对身着制服的人员(包括商场员工和外卖员)安排统一的进出通道,也并无不可。关键是,要把这些规定明明白白地讲清楚,让外卖员和公众明白商场如此规定的用意。就好像普通的外卖消费者也会有特殊备注,比如“放门口”“挂门上”“放在大厅”等等,这些都是个性化需求,谈不上歧视。

当然,商场作为公共空间,人们还是希望能够体现包容、开放的特征,无差别地接纳每一个人。比如,哪怕商场要严格管理,也不妨对外卖员做好充分的引导,明确告知他们该如何进出,给他们创造方便。而不是模模糊糊地规定,事到临头再霸道拦下,给他们造成不便,折辱他们的尊严。

在网上一检索,因为对外卖小哥有所限制而引发争议的还有很多地方,小区、写字楼都是高发区域。其实,任何一个公共空间的管理者,除了品牌调性、企业文化、管理需求之外,也要考虑到社会形态和认知的变化,外卖已经必不可少,人们不希望看到自己朝夕见面的外卖小哥送餐受阻、心里受到委屈。

此前有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郑州一小区因为对外卖小哥态度恶劣,被小哥们“孤立”,不再送餐到这个小区。生活大受影响的小区业主因而和物业产生矛盾,气氛剑拔弩张。这就是现实:我们无法离开外卖,职业歧视是不应该有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如何平衡好公共空间管理和保障外卖自由,让外卖小哥简单明了、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所以,回到此次的舆论风波,既然是高端商场,那么更受到舆论审视也是不可避免的。人们期待这种场所能够“富而好礼”,哪怕有管理需求,也会对外卖小哥客客气气,让他们有尊严、体面地工作。这种期待,需要有所回应。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国民媳妇”患上“怪病”,或要退圈?工作室发声!很多人都有过这种痛 有人被骗40万元!广西一男子被指假装有钱人骗财骗色,多名男女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