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自媒体甚至伪造“神探”李昌钰断案,逾越了正常的社会关切范畴。
▲胡鑫宇家属此前发布的寻人启事。图片源自网络
“消失”106天后,胡鑫宇的遗体被发现。
胡鑫宇的遗体被发现后,关于“华人神探”李昌钰对案件推断的信息再次被广泛传播。网传信息称,李昌钰推断胡鑫宇已经遇害,尸体被溶解藏匿,是多人集体作案,并统一守口如瓶。
1月29日,李昌钰通过妻子蒋女士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类似的“李昌钰说”都是假的,李昌钰从未就这起案件接受过媒体采访,也未对这起案件进行过分析、论断和评价。
胡鑫宇失踪后,各种分析、揣测很多。客观说,一名少年突然“消失”,家属担心,网友“破案心切”,由此衍生种种说法、猜测,也算是正常现象。
但正如李昌钰方面也不得不辟谣所示,过去三个多月,围绕该案的种种网络传闻、评价中,的确充斥了太多的臆断乃至谣言。这样的案件“舆论环境”,值得所有围观者警惕。
事实上,关于李昌钰对案件的论断传言,曾以不同的版本在网络上流传过,并每次都吸引了大量关注。
鉴于李昌钰的“华人神探”名声,这样的消息的确很吸睛,它填补了外界对于案件“真相”的饥渴,也成为一些自媒体蹭流量的利器。但是,假的终归是假的。
▲1月29日,江西省、市、县公安机关联合工作专班发布警情通报。图/上饶市公安局
不只是毫无事实依据的“李昌钰说”一度被传得有鼻子有眼,此案件中还充斥着许多被谣传的阴谋论。一些看起来明显过于“脑补”的信息和被辟谣过的谣言依然大肆传播,显然逾越了正常的社会关切范畴,走向了蹭流量的极端。
对此,胡鑫宇家属曾委托律师作出过辟谣,负责调查案件的警方也作出过公开回应,相关账号也被处理。但时至今日,围绕该案种种捕风捉影的阴谋论依然大有市场,这背后的信息传播生态,确实引人深思。
被虚假信息和阴谋论占据的案件舆论环境,不仅会对当事人,包括死者家属等带来不必要的伤害,也会影响到公众对案件的判断,甚至给案件的侦办施加不必要的压力。这需要一些自媒体多些自律,也要求平台强化针对性的把关,切莫助长虚假信息的流量狂欢。
同时,围观网友也应该保持清醒。面对越是看起来耸人听闻的分析、传言,越应该多些理性和冷静,警惕为虚假传言和蹭流量的胡编乱造推波助澜。
此外,一些自媒体账号频繁以“鑫宇找到了”作为统一的关键词和标题,持续数十天发布视频信息,明显与事实不符。只要稍加审慎,就并不会陷入流量陷阱之中。
随着胡鑫宇的遗体被找到,案件调查进入新阶段。对正常的舆论关切,还是需要相关方面及时作出回应,并加速案件的侦破调查,为案件画上句号。这也是驱散阴谋论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