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药厂有货了,是什么让药店不敢进药?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在感染高峰,一家社区药店经历了缺药,送药和城市与乡村之间需求的轮换。随着广州的感染人数逐渐回落,退烧药和感冒药的需求已渐渐回落,但在社区药店里,货架依然是空空的:并非没有货,而是剧烈震荡的市场,让药店在种种顾虑之下,不敢进货。

以下是广州一家社区药店店长的口述。

口述人|林店长

送药

我是广州一家连锁药店的店长。为方便孩子上学,两三年前,我从医药公司的采购,转到了现在店里。

我的门店位于广州海珠区康鹭片区,药物抢购来得比其他地方早点,原因是我们这边有个琶洲,之前临时搭建了方舱医院收治阳性患者。12月5、6日,疫情政策调整后,病人被全部“放舱”,一出来就要买药,加上附近的居民也是。几乎一夜之间,我们店里的小柴胡颗粒、感冒灵、布洛芬、连花清瘟等感冒、退烧药就被一扫而空,全面断货。

其实疫情政策转变前,我就预料到药物可能紧缺,下单了一些感冒退烧药。公司也紧急采购连花清瘟,但供应商断货加物流迟滞,正常情况下两三天后就能收到的货,慢了一周,而且以前每次来都是十几件,这次来货只有两三件,一上架就卖空。

到2022年12月7日,店里到了一批货,大概有10瓶布洛芬、10盒退热散、30盒尼美舒利。当时我已经成为店里第一个“中招”阳的,在家休息,因为对发烧的难受深有体会,又想到,每天店里都有不下20个人来找退烧药,一瓶布洛芬只有100片,按瓶卖,一瓶一个家庭用不完,很多人又一片都没有,我决定不卖,改成药拆散了送。

起初,除了孕妇和小孩,一个人送3-4片布洛芬。布洛芬消耗了一半后,我调整策略:20-50岁的健康人群,因抵抗力较强,改送退热散;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布洛芬缓释胶囊;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只能吃布洛芬片(店里只有两盒布洛芬片,一个多星期就发完了)。

药店为老人、小孩免费提供退热药

药店为老人、小孩免费提供退热药

更紧缺的是孕妇和婴幼儿用的退烧药,由于体质特殊,他们只能用对乙酰氨基酚,我店里只有一两盒。我记得,有一个年轻姑娘,她姐姐怀孕,到处找药找不到,我赶紧拆了几颗给她。还有两位妈妈来找泰诺林悬滴剂,她们的小孩不到6个月,发烧,急得不得了,问过好几家药店和医院都没有,我店里刚好还剩两瓶,就送给她们了。

刚决定送的时候的药量

刚决定送的时候的药量

对乙酰氨基酚比布洛芬贵,我还是坚持送给孕妇和婴儿,一个人送6片。我的药店是连锁,在广州有两百多家,但每个药店自负盈亏。我没有太考虑成本的问题,从我开始,连锁的其他二三十家药店,也开始免费送药了。

由于是拆散了送,我把布洛芬和退热散的用药说明贴在柜台,嘱咐来领药的人拍张照。有些市民,特地从二三十公里以外的地方跑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多给两颗。很多人在领药时,会主动出示身份证,以为要登记啥的。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骗药。

贴在柜台上的用药说明

贴在柜台上的用药说明

截至目前,我送出去七八百份药了,其中第一个星期,也就是2022年12月中旬就送出了五六百份,后面来领药的人明显少了很多。两周前,很多人从老家县城买药寄到广州,现在反过来了,很多人想从广州买药寄回老家县城,我店里就碰到好几个。但没办法,现在还是缺货,没法卖。我手头还剩下两盒布洛芬,送完之后,大概又会断货了。

不是没有货,而是不敢拿

现在不是拿不到药,而是不敢拿。为什么?厂家涨价太厉害了。比如芬必得,平时卖20多块钱,现在供货价都涨到50多块钱了;小柴胡颗粒,平时售价10来块一盒,现在成本涨到30多,就算我按成本价卖,也随时可能被消费者举报。

但实际上,药店的利润比平时更低了。大约是两年前,广东省专门出台政策,大意是:在突发流感、疫情期间,药品加价不得超过15%,否则,罚款万元起步,停业整顿1-3天(编者注:全国多地都有此政策,且已出台多年)。

消费者掏得更多,以为是药店加价,所以最近光我们公司旗下的连锁店,就有100多家零售药店接到过投诉。虽然市场监督局审查后,这些投诉都不成立,但很麻烦,所以药店也不敢拿货。

2022年12月8日,市民在北京一家药店前排队。(图

2022年12月8日,市民在北京一家药店前排队。(图|视觉中国)

除了怕投诉,我们不敢拿货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风头过了之后,市场价狂跌。比如抗原最贵的时候炒到16块一支,成本价8元,但现在3、4块都没人要,我要是囤了货,不就亏本了吗。

这里要解释一下,我们连锁的零售药店不直接对接供货商,而是各自根据需求量,每周从公司总部的系统下单。据我所知,总部对接的供货商很多,天南海北的都有,基本都涨价了。正因为进价翻倍,加上前面的顾虑,目前公司的策略是,像芬必得这样涨价离谱的,绝对不接,但还有一些药,比如新康泰克、强力枇杷露、连花清瘟胶囊等,涨得不那么厉害,就咬咬牙,少少地接。

在非常时期,对紧缺的药品,公司也会对旗下药店限购。这段时间,感冒药、退烧药、酒精、温度计、血氧仪等,都限购了。就拿血氧仪来说,每个店分6-8台;小柴胡颗粒,每个店15盒。

2022年12月18日,上海,市民在家中通过指夹式血氧仪测量血氧饱和度和心跳。(图

2022年12月18日,上海,市民在家中通过指夹式血氧仪测量血氧饱和度和心跳。(图|视觉中国)

最近,XBB毒株传入国内,因为一些传言,诺氟沙星、蒙脱石散很快就断货了,蒙脱石散平时卖十几块,现在进价直飙四五十,但我总觉得,这些药的热度,也就维持几天而已。所以我们还是一样,不敢备多的。

除了这些紧俏的感冒退烧药以外,其他慢性病、基础病的日常用药,价格还算稳定,但由于物流的影响,价格也上浮了一点点。我的药店也没有侧重售卖的药品,基本都是需要什么,缺什么,就备什么。比如冬季荨麻疹易复发,就会多备些皮肤过敏的药,大多数药店都是这样。要说有影响的话,疫情高峰的时候,由于物流中断,这类药物的货架也会比平时空一点。

疫情封控时:先活下来再说

放开后,感冒、退烧药的需求量起码比平时多了十倍,布洛芬也成为市场“新宠”。以前来药店里买布洛芬的,以成年女性为主,多是用来缓解痛经、牙痛和头痛,现在来买布洛芬的,男女老少都有,绝大部分都用来退烧。

包括现在,放开一个多月了,顾客一进来,十有八九,不是找感冒药,就是找退烧药,每天至少有二三十个人来店里买布洛芬,他们大多已经阳康了,就是想买一两盒备用。

夸张一点说,最近一个月的客流量堪比疫情三年期间的客流量。我的这家药店,卖场有90个平方,属于中等规模,开了七八年了,毗邻小区,顾客以附近的居民为主,可刷医保。疫情期间,我周边的药店,倒了3家,还剩5家,规模都跟我的差不多。

据我所知,许多门店在疫情三年间业绩都在下滑,由于种种管制,很多人干脆不来实体店,转到美团或各种互联网公司的网上“大药房”买药了,确实也方便、便宜。还有的呢,干脆就不买了。另外,这几年政府补贴,建了不少卫生站,药也比我们实体药店便宜。

我的药店还算幸运,几乎没有接到过投诉,虽然客流量在疫情管制期间下降了10%-15%,但两三年来,都没有被划定为高风险区。但零售药店在疫情期间,确实都是奄奄一息,有的倒闭,有的亏本,大多数不赔不赚。

当然,也不止我们这个行业,其他朋友开网店的,做批发的,都没一个说生意好的。这几年每到年初,大家不约而同,只有一个目标:活下来再说。

疫情政策转变后,我们这个行业算是松了口气。但就拿感冒药来说,现在大家都囤了半年至一年的药量,到今年的四五月份,疫情控制下来了,感冒药很可能在一年内无人问津。药店也只能卖些慢性病、基础病的日常用药,业绩说不定,就又下来了。

到那个时候,药店要是想活下来,就得拼专业能力了。何为专业能力?就是药店执业医师和员工,对用药的专业知识过硬。顾客平时有些小毛小病,不想去医院排队,又不知道怎么用药,才会来药店。一般这种时候,他们都会咨询店员如何用药,如果药店不能对症下药,顾客就会越来越少,店面就难以为继。

《灰姑娘药剂师》剧照

《灰姑娘药剂师》剧照

我附近倒闭的三家药店,就是吃了专业能力不够硬的亏。他们要么是“挂证”(执业药师不上岗),要么是卖给顾客的药不起作用。我遇到一些顾客,在别的门店犹豫后,到我这里购买。我是学临床的,是执业药师,除了我以外,我老婆也在店里,她也是执业药师。

我给药店其他员工培训的时候,都会从临床的角度出发,学临床与学药剂的,在用药思维上是不一样的,医院里的医生,大多也是临床出身。这样一来,药店里不是执业药师的店员,也能从专业角度给顾客配药,这也是我的店能存活下来的原因。

虽然放开之后,零售药店松了口气,但依然面临很多未知的挑战,比如供货中断、涨价,比如越来越多的连锁药店被大企业收购。我们也还没到彻底放松的时候,正如总部负责人说,“大家熬到年后再说,有货就分一分”,目前,药店里的货架,依然还是空空的。

(本文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祝加贝

相关阅读:
男子机舱喊飞机要出事 警方:精神状态异常 275万代言费签约一天就取消!浪莎突发公告:取消与郎朗、吉娜代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