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目标转向“防重症”,乙类管理下新冠救治挑战在哪里?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回归乙类管理,“防重症”将成为新阶段下的主要防控工作目标之一。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下称“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明确,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

国家卫健委称,实施“乙类乙管”后,防控工作目标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前,全国多地正处于新冠感染和重症的高峰期。为了平稳度过疫情高峰期和政策调整期,有效避免医疗系统挤兑,实现“防重症”目标,根据方案,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做好药物、重症床位等医疗救治资源准备,并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类救治患者。

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

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其中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尽早收入 ICU治疗,有高危因素且有重症倾向的患者也宜收入ICU治疗。

但随着疫情发展和防控政策调整,定点医院重症床位数难以负荷,其配套的救治资源相对有限等问题也逐渐凸显,面对大量高龄、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等特殊患者,三级医院和由方舱医院改造的亚定点医院将在新冠重症救治中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总体方案,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亚定点医院治疗;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在三级医院治疗。

北京某三级综合医院新冠重症医护团队专家对第一财经表示,三级医院的主要职能还是以救治疑难危重的普病为主。目前,基础性疾病重症合并新冠病毒已成为当前新冠重症病例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拥有更多危重症专科诊疗的耗材和人员储备的三级医院,其新冠重症救治能力正在凸显。

“乙类管理意味着隔离强调有所降低,这为三级医院开放院区和病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应收尽收提供条件。事实上,在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后,已经有不少三级医院在收治病人时,实际按照乙类管理这个标准来做了。”该一线专家称。

南开大学医药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法治体系研究”首席专家宋华琳进一步对第一财经介绍称,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需要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并对疑似病人等群体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而当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这就意味着在归回乙类管理之后,任何医疗机构都需要将救治新冠病人摆在首位,应治尽治,不得推诿塞责。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人病情和医院实际情况,评估是分区还是分级收治。但作为一种仍有较高传播力的传染性疾病,各级医院仍应该尽快扩充重症资源,设置好阳性和阴性救治区域。至于医务人员是否可以带‘阳’工作,目前传染病防治法和医师法均无相关规定。在感染高峰期,医院有一定的自主裁量权。”宋华琳称。

对于总体方案提出“单纯新冠重症的收在定点医院,有基础病的收在综合医院”的分流方式,前述一线专家认为,目前落地仍有一定的挑战。一方面,目前收治在三级医院的新冠重症患者,一些也存在肺部症状,而这在转诊期间,很难加以判断,更毋宁说目前三级医院收治的重症患者较多来自门急诊,这些重症患者中包含非合并基础性疾病的新冠重症患者;另一方面,在单纯新冠重症患者中,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比例比较大。在感染高峰期,定点医院的相关仪器设备和专业人员配置,或难以满足救治需求。

除了做好新冠重症的救治工作,三级医院在为新冠患者构建的分级诊疗服务网络中,还需要承担更多职责。

国家卫健委在解读时明确,加强分级分类收治工作,指导地方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要求以地级市为单位,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分区包片原则,为每一家三级综合医院划定责任范围,对口收治划定区域内高龄合并新冠病毒感染的重型、危重型患者,实现老年重症患者包干管理“全覆盖”。

“需要指出的是,分区包片划定的是责任范围,并不意味着只负责划定区域内患者的收治,任何医院不得以划定区域为理由推诿、拒收其他区域转来的重症患者。对三级医院来说,划定责任区域是相对的,落实首诊负责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是绝对的。”国家卫健委称。

下一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将完善三级医院收治老年重症患者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三级医院收治老年重症患者和阳性患者“日报告”制度,并将收治情况纳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

“防重症”如何做?

面临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医疗救治资源准备是“关键棋”。

在药物供给方面,总体方案称,完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疗相关药品和检测试剂准备。做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抗原检测试剂的准备。

其中,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准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

“目前,国产的一些中成药和退热药,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公立医院的储备能力大体能够满足该方案要求。但对于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尤其是进口药物,要想实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保障能力均满足三个月的用量,还是有一定挑战的。”前述一线专家称。

在重症医疗资源储备方面,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为 13.81万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重症医学床位 10.65万张。重症医学床位接近每 10万人 10张的水平。

为更好适应和满足下一阶段医疗服务需求,总体方案提出,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

其中,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置发热门诊或者诊室。定点医院重症床位和可转换重症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20%。

二级综合医院应当独立设置重症医学科,二级传染病、儿童专科医院应当设置重症监护病房。重点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配足配齐高流量呼吸治疗仪、呼吸机、ECMO等重症救治设备,改善氧气供应条件。

三级医院要强化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合理配备重症医护力量,确保综合ICU监护单元可随时使用,通过建设可转换重症监护单元,确保需要时24小时内重症监护资源增加一倍。

在方舱医院中建立亚定点医院作为衔接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的缓冲区,有利于尽早转诊分流重症倾向或重症患者。总体方案对此提出,根据人口规模,将符合条件的方舱医院提标改造为亚(准)定点医院,其他方舱医院仍然保留。

构建分级诊疗体系、满足新冠重症救治需求还需要依托医联体。总体方案明确,统筹应急状态医疗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进一步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动态监测定点医院、二级以上医院、亚定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资源使用情况,以地市为单位,当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综合医院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救治床位使用率达到80%时,医疗机构发出预警信息。

相关阅读:
《阿凡达:水之道》:“世界之王”献给已消逝未来的影像挽歌 热搜!转阴后胸闷气短是心肌炎?一直咳会转成肺炎吗张文宏:高龄老人一定警惕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