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铭(黑衣)在微博上说,只要有公办本科院校愿意录取他,他愿意签免责协议。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河南西峡县高考考生张智铭今年考了551分,在竞争激烈的河南,超过“本一”线42分,全省理科排名58040名。这个成绩,考上其填报的第一志愿河南师范大学没问题——有位分数和他一样的同学就录取了,但张智铭却完全失去了机会。
原因在于,他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室间隔缺损,心功能二级。
张智铭自己及其家人、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为他争取被录取的筹码。他的班主任说,整个高三期间,张智茗和健康生看起来没有两样,他刻苦读书,每天两点一线,没有“犯过病”,只是不能参加剧烈体育活动。
他和家人更进一步,明确说如果有公办本科院校愿意录取他,愿意签“免责协议”,即张智铭如果在学校学习期间犯病,责任全在自己,学校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也不用承担医药费。
这种情况下,河南师范大学也没有录取他。他填报的第二志愿到第六志愿高校,好像都形成了默契,拒绝了他。
这些高校的做法,看起来没什么可指责的,他们完全合规。西峡县招生办相关负责人说,张智铭所患疾病有些严重,按政策,高校有权拒录。
这里的“政策”,主要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其规定,对于患有严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经手术治愈,或房室间隔缺损分流量少,动脉导管未闭反流血量少,经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检查确定无需手术者除外)、心肌病、高血压病下列疾病者,学校可以不予录取。多次治疗未愈的张智铭已错过了手术时间,连政策括号内显示的包容也享受不到。
但要注意的是,“可以不予录取”不等于“应当不录取”,更不等于“必须不录取”,高校有自主权,决定录取或者不录取。
很多人对高校拒录表示“理解”,但也难掩一种失望情绪:这些大学只看到体检表,却没有看到一名青年渴望学习和自立的心,没有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一个朴素的想法摆在眼前:给张智铭一个机会,让他去读书,大学有什么损失呢?有了免责协议,学校已先行免除了后顾之忧。但是,这些大学仍然怕麻烦,因为拒录张智铭就等于将所有未知风险排除在了校门之外,更干脆省事;放行,总会有未知的隐忧。
这样的想法,更像是生意场上的利弊评估,和理想的教育理念有不小的距离。某种程度上说,教育是可能性的艺术,为更多人提供完善自己的机会,才有更多可能性。一个真正的教师,有时候会为仅帮助到一名学生就感到幸福。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看到了“真的人”。
张智铭到底该怎么办?一个从小健康状况欠佳,却努力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只能接受无大学可上的结果吗?
20年前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北师大在河北录取了一位失去双臂的男生。参与招生的老师对此一直很自豪,在课堂上讲此事时眼神都在发光。他们录取时看到了这名学生的信息,不想直接放弃,就安排见了一面。结果,这位考生用双脚打字,速度比招生组任何一个老师用手打字都快。就凭这一点,老师们录取了他。
后来我有机会见到这位考生。那是一次寒假帮老师监考,我在讲台上看到最后面有位同学有点异样。实际上,我也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视力糟糕。我走到最后排,才看到就是那位传说中的考生,他正用脚撕卷纸来擦汗。那场考试,他是较早交卷的考生之一。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背后肯定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
学校老师会帮他拒绝太多的媒体采访要求,给他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也有家人陪伴,来解决一些生活难题。在周围人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学业。我相信,周围的同学从他身上获得了很多。
整个事情的转机,就是招生组和他见面。这本不是必要的行为,在当时大学即便直接拒录,也不会有引起波澜,但是招生的老师们没有简单放弃。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之一。
这一次,面对张智铭,大学招生的老师们是否也可以考虑给他一个机会?双方面对面坐下来,开诚布公地沟通交流,对照张智铭的病情和学业,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无论如何,这值得尝试。不要轻易让一个年轻人失去进取的通道和信心,不要轻易让高校和社会失去一个人才。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