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二舅和他的村庄

▲“二舅”的家

▲“二舅”的家

实习记者|周炜皓李毅达红星新闻记者|张倩实习生曹闳禹

编辑|王禾

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爆火以后,舆论呈现出巨大的撕裂,一边是被“二舅”感动的赞美声,一边是对这个故事本身的质疑声,而在这场撕裂的漩涡里,“二舅”始终“失语”。

红星新闻记者来到“二舅”居住的这座位于河北的小村庄,从他的妹妹、堂弟、邻居,以及曾参与过“二舅”十几岁时那场急救的医生口中,拼凑出这位老人的部分人生。

在他们的讲述中,二舅的一生充满苦难,却从未向苦难低头,他或许不如视频中描绘的那样“传奇”,但刨除那些难以验证的故事,“二舅”平凡又坚韧的生命本身,也足够动人。

1

没有“歪子”的小村

“二舅”居住的村子并不好找,从县城出发,经过近30公里的车程,其中大半是弯曲缠满的山路,才在矮山环绕间看见端倪。

外来者在这个村子里格外显眼,随着年轻人不断外流,村里如今只有一百多口人,几乎都是老人和留守的孩子。在村口服务中心值守的工作人员很快就猜出了来意,“你是来找二舅的吧?”

村里人把二舅叫作“歪子”。自从视频走红以后,这个从村头走到村尾不过十来分钟的小村庄,几乎人人都知道“歪子”成了“名人”,对于突然造访的陌生人,他们并不意外。从村口进去,途经视频里“刚刚”荡过的秋千,以及如今已空无一人的老校舍,沿着石块铺就的阶梯往上,身旁两侧,都是同样由石头垒起来的房子。

村子里很安静,除了鸟叫,几乎不闻人声,一直往村子深处走了几分钟,才看见几位老人的身影。一位曾在村里教书的老人,主动向记者介绍起“二舅”,也就是他们口中“歪子”的过往,这名老人称,自己在抖音上看到了“二舅”的视频,视频里讲述的故事,和他在生活里认识的“歪子”出入并不大,”基本上有八九成都是真的“。

据他说,在村子里大家有什么东西坏了,都会找“歪子”帮忙,老人家的门锁就是对方帮他装的。帮村里人修东西,“歪子”从不收钱,有时候村里人想给他些蔬果、粮食也不要,“这就够意思”。

在老人指引下,记者沿着一条石板路一路往前,直到有棵花椒树的路口,终于找到“二舅”的家。这是一间同样由石块垒起的小院,四四方方,在院子的后墙下,几位老人正坐在阴凉处闲聊。

老人们都是附近几间屋子的邻居,和“歪子”年纪相仿,听到有人来探访“歪子”,老人们显得很热情。据他们说,“歪子”在的时候,家里的家具、水电出了什么小毛病,都会去找他,“谁的水泵坏了,就用那个表,上去一看就知道哪坏了,给你买个配件就换了”。至于他不在的时候,如果遇上有什么要修的,就得到村子前面去找别人帮忙。

这几位老人称,因为视频的原因,几天前“歪子”和老母亲就被女儿宁宁接到了县城里居住,至于什么时候回来,他们也不清楚。从几位老人乘凉的墙根旁,一条小路过去,就能看见视频里“二舅”的那辆红色三轮摩托,车头蒙着塑料布,走近了还有淡淡的汽油味。

在三轮摩托旁,老房子的大门紧闭着,门内安安静静。

▲“二舅”的三轮摩托

▲“二舅”的三轮摩托

2

高烧和残疾

“歪子”是不是天才他们不清楚,但在老人们的回忆里,“歪子”的命运转折点就是那场高烧。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歪子”刚开始的时候上学成绩确实好,虽然怎么个好法他们也说不上来。直到发了高烧,落下残疾以后,才没有继续学业。

记者按照老人们的指引,前往了距离两公里外的原“县卫生院”,如今的村级卫生室。在村卫生室中的一名工作人员称,据他所知为“歪子”治病的乡村医生“早死了”。原“县卫生院”的院长已经退休,仍居住在村内,在村民指引下,记者寻找到了这名老院长。老院长表示,他对“歪子”的病情还有印象,当时“歪子”发高烧的时候,乡村医生无法处理,曾经向老院长求助,“歪子”的第一针就是由他打的。

在老院长记忆里,发高烧前“歪子”的双腿并没有异常,当时他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为“歪子”注射过一针退烧药后,他向乡村医生交代了治疗意见,随后离开。在他回忆中,当时的情况是:“一开始是高烧,后面打完针后就出现这个情况,后来是麻痹”,“一开始打的不是这个屁股,后来到这屁股上了。”

至于乡村医生后续如何为“歪子”进行治疗,具体情况老院长并不知情,但在他看来,“歪子”当时的病情应该为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发的病症,该病不仅会感染小儿,成年人亦会因感染发病而造成残疾。

老院长称,脊髓灰质炎已在该地区得到有效遏制,“发了糖丸(指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后就再也没有那个病了。”而当初为“歪子”诊疗的乡村医生,则于十几年前已经过世,过世原因为心肌梗塞。

这一说法得到了“二舅”妹妹的证实,据她说,这名医生十几年前已经去世,“家里也没有恨过他们,觉得是个意外,二哥自己也没表示过什么想法”。至于“二舅”是否因脊髓灰质炎致残,她表示并不清楚,只是村子里有人这么说。

“二舅”的妹妹称,当初“二舅”生病的时候,父亲找遍了附近镇子里的村医,但没有去什么大医院,实际上,这些年来他一直没去大医院看过,平常有什么不舒服,都是去小诊所里看病买药。

在视频中提及的那位在北京当兵的堂弟则告诉记者,“二舅”当初去北京,本来是想去大医院看病,但因为囊中羞涩,只在北京待了十几天就回了家,“他一听到没钱,也就是玩玩”。

“二舅”的堂弟说,看完那段视频以后,他的感受是“以前太落后了,你看有病治不了,只有顺其自然”。

▲原“县卫生院”

▲原“县卫生院”

3

“脑袋不聪明,这个家就撑不起来”

“二舅”的堂弟,童年时和“二舅”一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

如今“二舅”带着老母亲生活的老屋,在几十年前生活着三家人,每家四五个孩子,都打小一起长大,彼此关系十分密切。但自从高烧落下残疾以后,堂弟发现“二舅”变了,“坏了之后,多多少少这个性格稍微会孤僻一点,不愿意跟人打交道”。

后来堂弟参军入伍,和“二舅”的联系慢慢变少,兄弟之间也不再如少年时那般亲密,“二舅”去北京找他的那次,许多事情他已经记不住了,比如视频中那段“首长搓背”的趣闻,堂弟已经回忆不起当时的场景,只是模糊地说“可能是有这回事”。等到他复员,分配到县里工作的时候,“二舅”已经成了村里的木匠。

堂弟的邻居说,那些年“二舅”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村子里缺木匠,家家户户有活都会找他,“二舅”干活踏实,“有啥活干啥活”,学起东西来也很快,“脑袋不聪明,这个家就撑不起来”。

▲“二舅”为妹妹绘制的门头

▲“二舅”为妹妹绘制的门头

“二舅”学习木匠的过程,是一个人孤独而漫长的摸索,据他妹妹回忆,当初生病在家,“二舅”躺了一年,看见什么东西都自学,“他很聪明,学什么就会什么。当时二哥腿疼,就看医书,自己给自己针灸,自己给自己输液”。

后来病势稍好,“二舅”就开始自学木工,在家里从简单的锤子做起,没有拜过师傅,一点一点积累经验。那时家里的情况并不好,姊妹五人都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挣口粮”,即使是生活在一起的妹妹,她也来不及关注“二舅”手艺不断精进的过程。

但她还记得,“二舅”为了学好木匠吃过的那些苦,“主要是苦在他只有一条腿(能用力),使不上力气,不方便。有时候木头很大,拿不动,他就往上扛,都是自己弄,没有别人帮忙”。

吃过的苦,变成了生活的甜。有了手艺,“二舅”不仅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事业,也开始为家里人创造更多幸福,他妹妹还记得,自己出嫁的时候“二舅”为她打造了一套最时兴的箱子,作为嫁妆带入婆家,时隔几十年,想起那时的场景,她的眼睛依然闪着骄傲的光。

干木匠,仅仅是“二舅”爱好中的一项,他拉过二胡,还喜欢画画,和木匠手艺一样,这些也都是靠自学。后来家里几个姊妹建新房,除了木家具、木门窗,就连房子里的建筑格局改造、走线,以及墙面上的装饰绘画,也都由他承包了。

五个姊妹中,有四个都住在相邻的村子里,平常家里电风扇、饮水机坏了,妹妹还是会习惯性向“二舅”求助,而“二舅”也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她面前,“随叫随到,他从来不会让我难过”。

▲“二舅”帮邻居修过的门

▲“二舅”帮邻居修过的门

4

二舅很苦,但很开心

对于“二舅”的视频走红,妹妹说她很开心,“最好的二哥被更多的人看到了”,但再次看到这条视频的时候,她只看了两分钟不到,眼眶就已经泛红,再也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

据“二舅”的妹妹回忆,这条视频的拍摄者唐浩,是五姊妹中小妹的女儿的女婿,前段时间他们小两口回来过一次,用两三天时间完成了拍摄,第一次看见这个视频的时候,她觉得很感动,“看哭了,我们姊妹几个看完后心里都很难受,很心疼二哥,二哥是真苦”。

可她从没听“二舅”说起过这种“苦”,在他们面前,“二舅”是个乐观的人,去年老母亲生病以后,他经常带着老母亲出去散步、爬山,看到老母亲不高兴,就会想着办法讲笑话哄她开心。

木匠活还很吃香的那些年,曾经有过不少人想给“二舅”说媒,都被他拒绝了,家里人也不敢劝他,“他毕竟腿不方便,自己都养活不了,也养活不了别人”。

后来突然有一天,“二舅”抱回一个刚出生的小女孩让妹妹帮忙照顾,“二哥在外面给人干木匠活,他一个人带不了孩子,也不会带”。那时,妹妹已经有了一对儿女,她没问小女孩从哪来的,只是答应了下来。

这个小女孩,就是“二舅”现在的女儿宁宁,小的时候,她会叫“二舅”的妹妹为“妈妈”,后来在大人的要求下,才改口称“姑姑”,“毕竟是我二哥要的孩子,不能喊‘妈妈’。后来等她懂事之后,我们就跟她说了她是被抱养,她说知道,表现得很平静”。

在姑姑家长大,到了嫁人的年纪,宁宁离开家进县城里生活,每次过上一两周回来,买东西都会买上双份,给姑姑一份,给爸爸一份。孩子们长大了,“二舅”和他的姊妹们也老了,木匠不再是吃香的行业,他很少再出去做活,只是村里到处走走,帮助邻里们排忧解难。

宁宁曾经想过把“二舅”接到城里去生活,但每次去不了几天,“二舅”又要跑回来,他妹妹说,这是因为“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虽然五姊妹也曾经每个月轮换着照顾母亲,但“二舅”陪伴母亲的时间是最多的,尤其母亲生病这一年多以来,几乎都是他在照料着。

可宁宁还是成功了,视频火了以后,“二舅”和老母亲不得不前往县城里生活。据“二舅”的堂弟说,这些天“二舅”拒绝了很多邀请,“采访太多了”。

伴随着巨大的流量,网上开始出现对“二舅”的质疑和揣测,对于这些声音,“二舅”的妹妹表现得毫不在意,“谁愿意说说去,谁愿意看就看”。而至于那些号召要向“二舅”和家人们捐款的声音,她则表示并不需要,“我们不要捐钱,现在的生活比起过去已经很好了”。

微博网友热议

相关报道:

农民日报:读懂“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北京日报)

近两天,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二舅”给刷屏了。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却激起了读者极大的共鸣。《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自7月25日在B站发布后,播放量一路攀升,登上B站全站排行榜第一名,短短一天视频播放量突破1600万次,成为上半年最火的短视频。

每一个互联网爆款的出现,必然是触发了人们的共情机制。“二舅”之所以能“火”,固然离不开视频创作者娴熟的叙事技巧和拍摄手法,也是因为“二舅”这个人物形象激发了人们对于远去故土以及家乡人事的记忆。近些年反映农村生活、文化的爆款产品不少,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影子。一个本来可以跳出农门的“天才少年”,因为十几岁时被“赤脚医生”打针致残,人生轨迹至此不同,他一瘸一拐地自学成了木匠,半世孤苦,却始终充满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不断地用爱治愈着他人。这样的人和事,似乎就是“我”幼时老家隔壁那个总是抽着旱烟笑眯眯的老汉,也仿若“他”远方叔伯中那个“特别有文化”的大爷……其实,“二舅”就是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读懂了“二舅”,就读懂了中国农民。

“二舅”善良达观,所以能释怀造成他不幸命运的误诊,收养宁宁,互助乡邻;他坚韧自强,靠着自学成才,不仅会木工,其他各种修理活也能玩得转。这是人物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他也很沉默、坚忍,承受了生活给予的种种不公平,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连残疾证都无法办理下来,只能在逼仄的空间中自我消化。这是人物让我们揪心的一面。

这两面都是中国农民的影像,是他们身上最典型的特质。肯吃苦、能包容、善谋生,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他们才能在一次次苦难的磨砺中始终屹立不倒,挺起了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浇铸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崛起的庞大底座。他们值得被歌颂、被礼赞,被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去传唱。但是我们更不能忽视,他们身上的这种品质、这种精神,往往都与困苦、艰辛相伴随,是在逆境中被逼出来的选择,是不得不与命运妥协的无奈,或者说生存智慧。“如果可以岁月静好,谁又愿意披荆斩棘”。我们要看到这其中农民所作出的牺牲和奉献,更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能活得更从容、更踏实、更有尊严。

“二舅”治愈了我们,那么谁来治愈“二舅”?在短视频的背后,更深的发问直抵人心。我们常说,农民是最好说话的,你给他一分,他就会还你十分。这既是农民淳朴的天性,也是他们的家国格局。但是全社会不能对此心安理得,不能因为农民坚韧、善良、老实,就无意识地忽视他们的权益;不能因过去如此,就在思维惯性中出不来,而对农民的利益有所懈怠。这不公平,也不可持续。

更重要的是,农民身上所蕴藏的那种强大的斗志和智慧,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好比“二舅”,如果不是当年发烧后的那四针,“二舅”可能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程师,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往事不可追。“二舅”不愿意对过去抱有遗憾,但是我们不能不遗憾,而且还应牢记这份遗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弥补上对农民的亏欠。客观而言,“二舅”的经历,既是城乡二元制的结果,也是时代打下的烙印。那个年代,因为农村医疗条件的极度匮乏,误诊、误治的事情并不鲜见,但这些“赤脚医生”已经是他们能够得到的最好医疗保障。今时今日,我们国家的整体实力已经有了很大提升,有能力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中之重战略的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农民还很辛苦,农村还很落后。就像短视频中所反映出的一些留守老人问题、残疾人士保障难题等,都亟待解决。这也更加凸显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

“二舅”的故事终会淡去,明天还会有新的爆款、新的热点。我们很庆幸,在这个注意力时代,有一位农民的故事能被这么多人看到,并激起共鸣。我们更期待,这种关注度能转化为对农民福祉和制度保障的更持久观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把我们的情怀与思考,都能聚合成更加可为善为的力量,真正帮助农民摆脱艰难、摆脱不易,让我们的乡土社会不再有“二舅”这样的苦和难。

相关阅读:
网民举报“夏日祭”,四川文旅厅:动漫展未备案,责成取消 北京健康宝查不到外地核酸怎么办?权威解答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