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丹东警方一份警情通报冲上热搜。
从网友上传的相关视频可以看到,6月21日,辽宁丹东一女子与其父亲驾车外出看病,因其健康码显示为黄码,被执勤民警依法拦停。过程中女子称社区给开了证明,并持有当日核酸证明,但当事民警表示黄码不能离开。争执一番后女子又表示不看病了回家,但仍被拦着车门不让离开。双方争执升级,过程中民警与女子有接触,女子倒地,于是其父亲上前一巴掌挥向民警。警方通报中,涉事女子因阻碍执行职务被予以行政拘留10日,而事件中看病被阻并于冲突中击打民警的父亲,则涉嫌袭警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奇怪的是,疫情暴发以来,不顾防疫规定“暴力闯关”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舆论从来都是一边倒予以指责,然而,这次,这对闯关的丹东父女却获得不少同情,当事民警反而遇到不少指责。为什么?
这样的反常,既体现疫情特殊时期公众的一种价值判断,也夹杂着疫情冲击下复杂的社会心理。有人说,看到这段视频哭了,因为想到了上海那位九旬老人距离一公尺却无法买到的2元钱切面,想到了很多因为黄码被延迟就医的网上求助;还有更多的人想到了自己也身为女儿,身为父亲……疫情冲击下,家人间的守望相助是对抗疫情的最可靠力量。这样的场景,我们或许都会遇到,此情此景,我们又当何为?涉事女子是冲动了,但视频最后女子的嘶吼,看似霸蛮,其实无力,反而唤起了一种共情。
所以,反常反应其实是一种焦虑的集中反应。中央再三呼吁,抗疫不能“层层加码”,不能因为抗疫压力而影响老百姓就医。然而,层层加码到底在哪一层能够阻断?现实中因黄码延迟就医的情况到底何时不再上演?
涉事女儿与父亲外出看病,竟然走到暴力袭警这一步,何以至此?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女儿虽然有些失态,但还是抱持着一种克制,不仅再三劝阻自己的父亲勿与警察身体接近,后来也表示放弃就医直接回家。但当事民警对虽然黄码但持有社区证明、持有当日核酸报告的送父求医者,先是不放行就医,后是不放行归家,加之其后的“倒地”,透过屏幕,也能让人感到一股“意气用事”。
一件疫情防控下的常见小事,最终冲上热搜,一件本可以通过充分沟通得到有效解决的老百姓的“难事”,却变成暴力袭警的“坏事”。不得不说,这很大程度上与这起事件中的执法态度、执法方式有关。执法具有权威性,而权威执法的目的是什么?惜乎警情通报中对此并未过多思考。
其实今年4月,公安部曾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公安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采取更加精准有效措施,更好地投身疫情防控和维护稳定工作。其中就明确指出,要准确把握疫情防控期间的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强化现场理性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语言和执法行为,防止因执法不当引发新的矛盾。发现群众处于急难危困境地的,尽可能及时帮扶救助,必要时协同相关部门妥善处置。
如果整个过程柔性执法、文明执法,那么,老人的那一巴掌很大概率就挥不出去;如果一心想着解决问题,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未扩大、未激化、未成气候的萌芽和初始状态,那么,舆论的天平绝对不会倒向违法一方;如果能够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办法在不影响防控的情况下帮助老人,那么,我们看到的就不是暴力袭警,而是一出“鱼水情”的佳话了。
红星新闻评论员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