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本书籍的问世都没有捷径可以走,对待知识和学术,更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心态。
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的《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被指存在“大量错译、少数漏译”的问题,引发舆论关注。
对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事情发生后,出版社第一时间和王慧敏老师联系核查翻译错误,并一直在全网下架召回图书(上述《美国高等教育史》中译本)。关于翻译错误的修订,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在征求王慧敏老师意见的情况下,组织责任编辑开始修订这本图书。
受限于各种客观因素,任何一本译著想要做到尽善尽美,并不容易。在内容中偶尔出现一些错误或者值得商榷的问题,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有一点,如果以误解和曲解的方式来翻译学术著作,这就失去了学术翻译的底线和原则。
比起不负责任的翻译,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一本被指“错译遍全书”的书籍,是如何顺利出版的?出版社为何没有在事前把好质量关?要知道,一本书从立项到最后上市,理应经过许多环节的校对和审核。
面对舆论的发酵,出版社方面很快回应并启动相关工作,这是好事。相关工作人员强调,“甲骨文”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非常用心经营的品牌,并且也“很注重读者口碑”。出版社不推诿、不回避的态度,值得肯定,但无论如何亡羊补牢,此事对品牌口碑造成的消极影响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挽回。
时下,纸质书出版行业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休闲娱乐方式日趋多元化,捧着一本纸质书阅读的场景也不多见。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近年来部分出版社在学术翻译书籍上的“翻车”事件时有发生。
比如,2020年,有读者发现,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麦芒”译的《莎士比亚悲剧集》,几乎与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先生翻译的版本一字不差,但改了译者名字。有媒体检索发现,该出版社2016至2018年间出版的近百本畅销外文图书中,译者均被注明为“麦芒”“羊清露”“杨风帆”三人之一。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三个名字涉嫌是出版社杜撰的“洗版专用名”。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咄咄怪事,可能还是和某些出版社渴望节约成本、尽快实现盈利的微妙心态有关。只要没被“发现”,不管是错译还是洗版,似乎都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但是,任何一本书籍的问世都没有捷径可以走,对待知识和学术,更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事件中的错误,都是由读者率先发现。这一方面让人感到遗憾,因为部分出版社并未尽到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说明读者的期待和希望不应该被辜负。即使纸质书不再是市场的宠儿,也不意味着出版社可以放松自我要求。
今年初,“无名译者”金晓宇爱上读书、自学外语,读遍浙江图书馆所有的外文小说,10年翻译了22本书,且翻译质量备受好评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他的人生经历也提醒我们,能不能翻译好一本书,固然和天赋、水平有关,但更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译者对翻译事业够不够热爱,有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对照金晓宇的热情和敬业,一些译者和出版社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
当然,相信大多数出版社都不会拿自身的品牌口碑开玩笑,都会对其出版的每一本译著质量负责。学术翻译或许不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绝非无足轻重的小事。它代表着我们与世界之间的学术交流、知识联系,也关系到学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每一位译者和每一家出版社,都应该意识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但愿“错译遍全书”的书籍却能顺利出版的事件,不会有下一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余晓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