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喜剧艺人巩汉林和前国足队长冯潇霆的隔空对线,被网友们称为“冯巩大战”。
起因是全国政协委员巩汉林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捎带手聊了两句国足,他认为国足球员拿着高工资,却踢出了让全国人民蒙羞的比赛场面。
图/人民政协网视频截图
很快,前国足队长冯潇霆以短视频和小作文的形式对巩汉林进行了反击,不甘示弱的巩汉林很快通过短视频进行了还击,一来二去,打了个难分高下,吃瓜群众将话题多次送上热搜。
有人劝架,也有人站队,社交媒体的“一出喜剧”正式上演。
“冯巩大战”虽然到目前仍然没有赢家,但是输家是谁,吃瓜群众心中早就有了答案。
还要多好的氛围?
在冯潇霆的小作文中,他提到,“足球人不是不能接受批评,而是希望外界可以理智地、科学地批评我们的不足,帮助我们成长,也帮助年轻球员在更好的氛围下成长。我们希望下一代或者是更下一代的球员他们有一个好的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成长,成为未来中国足球需要的人才。”
这话听上去相当正确,无懈可击,但真的是这样么?
图/冯潇霆微博
因为舆论的一再抨击,造成了足球在一个糟糕的氛围里么?并没有。
从“519”输香港,到“黑色三分钟”,再到“兵败金州”、“合肥1:5输泰国”、“大年初一输越南”,这些触目惊心的失败过后,国足依然是人们眼中的心头肉,输了骂赢了吹,有球看的时候揪心,没球的时候惦记,这氛围不好么?
同为体育运动,非奥运会世锦赛的情况下,有多少观众惦记中国乒乓球、羽毛球、举重、跳水、短道速滑?这氛围不好么?
职业篮球联赛市场迟迟没有打开,乒乓球、排球等职业联赛举步维艰,曾经试图寻求商业机会的棒球联赛已经消失了,相比较之下,从甲A到中超,这些年里外里真金白银折腾进去了多少?这氛围不好么?
在传统媒体全面衰落的情况下,《足球》报还活着,《足球周刊》杂志也还活着,足球媒体人摇身一变可以成为社交媒体的顶流,甚至实现商业价值变现,这氛围不好么?
在城市中的商业球场,无论是周末还是平日,都奔跑着孩子和秃头大肚的中年人,他们热爱这项运动,并投身参与其中,这氛围不好么?
这些氛围如果都不算好,很难想象怎样的氛围叫做好?
影视行业氛围好么?高薪低能同样存在于娱乐圈中,影视作品播出后,不满的观众同样也是在社交媒体上点名道姓地问候艺人。
对赌协议一签,动辄赔进去好几个亿,投资人看不起你,观众不买账,平台无视你,一连好几个月接不到戏,这个氛围好么?
艺人们写小作文了么?就连手艺最次的小鲜肉演员都学会了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感谢大家的批评和鼓励,我会继续努力演好下一个作品。”
他们从来没说过“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氛围”。
在竞技体育层面,氛围很重要,但是始终应该处于锦上添花的程度,和2007年勇夺亚洲杯足球赛冠军的伊拉克以及参加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朝鲜相比,我们的足球氛围是更好还是更坏呢?不需要回答。
有人认为,冯潇霆作为前国足队长,在舆论口诛笔伐的当下出来表达观点,是体现了老队员的担当。
但从他的行文表达上,虽然比某些艺人犯事后写的小作文通顺得多,但依然缺乏逻辑和说服力。
小作文中冯潇霆说道:“中国足球要提升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键盘侠。”
“实干家们”在场上都输越南了,你先告诉我们,到底怎么提升?
2021年3月21日,中国男足在上海集训,以备战6月举行的世预赛亚洲区40强赛。中新社记者张亨伟摄
留给国足的时间不多了
在“冯巩大战”中,劝架的“伪清醒派”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别吵了,大家都是为中国足球好,我们要给予中国足球更多的时间。”
之所以称这一派为“伪清醒派”,正是因为,中国足球在过去的40年中,最不缺乏的就是时间,40年时间足够戈壁变绿洲、沧海变桑田了,中国足球还如生产队的驴那样原地转圈,蒙着眼还喊着累。
对于中国足球来说,人们给予的时间足够多了,但是在比赛场上,却常常听到解说员说那句:“留给国足的时间不多了。”
给予时间的前提是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方案的落实需要充分时间保障的情况下,给予最大的时间和宽容,但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压根没有看到那个方案在哪里。
中国足球需要见到起码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不见得是成绩的突飞猛进,而是每个细节的变化,这些变化可大可小,但基本前提是肉眼可见。
从流量和关注度上,中国足球仍然是国内体育界最大的IP和流量担当,这给了市场未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下绝非中国足球最黑暗的时刻,更不应该是中国足球成绩最差的时刻。
要知道,面对舆论的慷慨激昂总是敌不过场上的浴血奋战,女足的胜利和舆论的一边倒叫好,足以说明问题。人们关注“冯巩大战”的内在逻辑充分显现出人们对国足的“又爱又恨”。
谈到中国足球面临的争议,同样是前国足队长的李玮锋曾表示:“每一个行业可能都会有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我们需要的是非常安静地去听取别人的建议,虚心地把我们这个行业做好。”
其实,中国足球根本不需要去辩解什么,胜者为王败者寇,这支球队假如没有成绩,你哪怕做得再好,别人就是会说你不好,这很现实。这个行业就是这样。
中国足球到底缺什么
“冯巩大战”打了好几天,双方都没有击中问题的核心,巩说“你们挣着大钱踢着臭球”,冯说“球员也不容易,大家要多宽容”。
如果说大年初一兵败越南,是在舆论上压垮国足这匹“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的话,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不知道在失利之后,国足未来到底应该怎么走下去。
发展青训要未来、持续归化要成绩、洋帅带来先进技战术、土帅提高团队凝聚力……输球之后的这一段时间,以上的多种观点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过反复的拉锯和扯皮。
事实上,中国足球最缺的是坚定执行的决心和敢于负责任的从业者。
只有敢于承担失败的结果,才能坚定执行制定过的方针,金元足球大搞职业联赛、高薪外教反复来华、联赛启用U23制度培养新人……学塞尔维亚、学荷兰、学西班牙、学意大利,学了一圈最后还是输了越南,在国足持续输球的这近40年的时间里,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方法和计划,但是最终实现了多少呢?很少。
很难想象其他行业如中国足球这样飘忽不定,天天拍脑门做决策,一计不成又来一计,一届不行,再备战下一届,时间的蹉跎和成本的消耗,最终让所有人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孩子考试时写错了一道题,可怕么?不可怕,可怕的是考了好几年试,最初错过的题还是错的,新出现的题也没做对,这全是孩子的问题么?
竞技体育领域中,失败绝对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失败之后没有改变,看不到进步。
很难想象我们社会中如科学研究、城市规划、产业升级、医疗改革等环节如中国足球这般操作,我们现在的生活会是一个怎样糟糕和不稳定的状态。
2019年男篮世界杯,中国男篮以糟糕的成绩无缘直通东京奥运会,赛后中国篮协主席姚明面对“如果这个责任一定要有人为之负担的话,那个人是谁?”这样的问题。
就回复了一个字:“我”。
中国足球缺什么?缺一个像姚明这样扛责任的人,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还没有踢完,坊间就已经准备好了“归化球员没心气了,纷纷拒绝回国参赛”的言论。比赛还没踢,最终背锅的倒霉蛋们已经选好了。
这个事不研究明白,去研究“你一个演小品的凭什么说足球运动员丢脸?”或是“我们欠薪一年还兢兢业业,你们凭什么骂我?”这些问题都没有价值。
冯潇霆的小作文中有一句话说得挺有意思,“球员、教练只是在无限承担自己所能承担的责任,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
到底谁应该承担一输再输的责任,这的确需要认真思考,冯潇霆承担不了,巩汉林就更承担不了了。
陈佩斯曾经说过,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从这个维度上来看,中国足球多年来的悲剧已经具备了喜剧中的所有要素,在这一出持续几十年的“喜剧”中,每一名国脚都充当着“喜剧人”的角色。
那么说回“冯巩大战”,两位喜剧人,内行人何必为难内行人?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