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双减”后,我离开教培机构到公立学校当老师
亲爱的2021年:
你好。你是我职业生涯中注定难以忘却的一年。作为时代浪潮奔涌下的个体,职业路径迎来拐点、切换轨道,每一分每一秒的感受都分外清晰。
“每当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总是格外平静”。检查、清理、等待、直到部门总监通知全体教师面谈离职……作为业内一家知名教培机构的学科课程教师,直到现在,过往几个月的每一个场景和细节仍历历在目。
一场梦一样的面谈过后,我如约领到了金额颇高的“n+1”离职补偿。庆幸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中没有“人财两空”的同时,心里却开心不起来。“三十而立,还是三十不惑?”
困顿又迷茫心慌了几天,我在本地招聘信息主页找到一所中学的教师招聘启事,凭借着在校外教培机构的任职经历和多年的教学经验,轻松通过了这所普通中学的面试和试讲。
然而,原以为能轻松驾驭这些青春期娃娃们的我,在上课的第三天就遭遇了“滑铁卢”。学生经过前两天的授课,摸清了老师的脾气,开始更大胆地用叛逆行为喧夺主权,挑战老师:成篇地抄作业,上课随意交头接耳、起哄,上课铃响了还不紧不慢地迟到进班……一向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傲、还担任过培训师的我,感觉受到了“降维打击”。
带着“如何才能保证课堂纪律”的抱怨和疑问,我找到年级组长求教。几番求教和参与学校的教研会议之后,我慢慢摸索出“先立规矩,再讲课,跟盯到位,抓落实”的班级管理思路。
慢慢地我发现,和之前在教培机构授课追求分数、效率不同,公立学校会更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好习惯,让学生真正转化所学知识。我也真切感受到,这次的“双减”政策,在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等方面,真的立体贴合了人才培养需求,注重全面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找到自己的所长和热爱,并到社会各个舞台上去发光发热。
进入公立学校做教师两月有余了,参加工作8年多的我,每天早晨路过校门口、上课前站在班门口时,依旧感觉自己是个初入职场的新人。公立教育体系的课标、班级管理的经验,以及和新时代青少年沟通的技巧……有太多需要我重新学习。
时代革新的浪潮一重又一重地卷起,是做阳光下闪耀一时的泡沫,还是踩着冲浪板在大浪里奋勇前行?在这个体力和精力都略逊色于应届毕业生的三十岁,在这个幸好也不算太晚的三十岁,摆平心态,先做学生,再做老师,才做学问。
新疆某公立学校教师马佳佳(化名)
2021年12月
■关键词
营转非
8月30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通知》,提出2021年底前完成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行政审批及法人登记工作,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
政府指导价
9月2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政府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并按程序纳入地方定价目录。
教培机构转型
“双减”政策落地后,包括新东方、好未来、高途、作业帮等在内的众多教育培训机构纷纷转型,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成为热门转型方向。但成效如何尚待检验。
■声音
●“双减”之后,孩子的语文、数学培训班都停了,一时间母慈子孝、各种开心。但娃也不能一直闲着,就给报了声乐班。在我看来,用兴趣班代替学科类培训班不现实,兴趣班只是锦上添花。但我本来就不是鸡娃的家长,孩子也不属于学霸型,接受我们都只是普通人这个现实,孩子成绩过得去,会门乐器、有点爱好、身心健康,就可以了。对我最大的影响可能是,素质课程更“费钱”。
——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夏渺(化名)
●回顾2021年,我觉得成长很多。从最初加入教培机构,到心心念念马上要转正时“双减”来临、被迫离职,再到辗转加入现在的素质教育培训机构,我始终心怀感恩,以往教培机构的工作经历让我受益良多。我感谢“双减”政策让我意识到怎样才能够过得更好、变得更好。现在的我生活简单、目标明确,努力看书考证提升自己,希望未来我能够成为一名创业者,早日实现在北京买房的愿望。
——北京某素质教育机构教师鑫鑫(化名)
●2021年对于教培从业者是举步维艰的一年。我忘不了公司关闭之后跟家长和员工说过的那一句句“抱歉”,也忘不了那排队签过的“退费协议”。我艰难地挺过来了,继续寻找教育行业的新机会,期待教育回归到理想状态。最后,我想跟仍从事K12学科教育的朋友说,教育去市场化、去资本化,是发展的必然。顺势而为,教育一定会以一个美好的样子到来,让我们跟上这艘大船前行吧。
——北京某素质教育机构教师蔡庸芝
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杨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