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红星新闻:李泽厚离世,但他留住的人们会记得

原标题:评论丨李泽厚离世,但他留住的人们会记得

学术的价值,可能更多在于一种唤醒,一种激发。

今日,据李泽厚的学生赵士林发布消息,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逝世,享年91周岁。

↑李泽厚

↑李泽厚

逝者如斯夫。河流没有记忆,但人是有的。那走在街头的,挤在地铁的,坐在书桌边的,有多少人,在听到这消息的一刻,突然回想起当年渴求真知的万丈雄心?

一谈到李泽厚,必谈到其名著《美的历程》。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畅销书,那时候看一个年轻人有没有“格调”,就看你出口能不能“美的历程”,手头有没有《美的历程》。今天朋友圈还有人说,当时自己没买到书,就找同学借来抄了一遍。

李泽厚的学生,时年27岁的吉林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赵士林曾这样表述:“读《美的历程》给我的感受是整个精神世界的震撼,一种酣畅淋漓的审美享受。这本书我看了后,对我的记忆,那个思想的冲撞,那个激动,到现在我想起来还历历在目,还很新鲜。比如狞厉居然也是美,野蛮说成蛮野;(篇章名叫)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青春李白……我仔细研读了几遍。”

冲撞、激动,应该是这本书在那个年代给人的普遍感受。后来,冯友兰评价《美的历程》,说这“是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有人觉得这评价有点过了,有点拔高。但有些事不能以结果论,学术的价值,可能更多在于一种唤醒,一种激发。

李泽厚的另一部著作,1979年出版的《批判哲学的批判》也影响深远。这本书对康德“第一批判”的核心问题及“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进行了清楚而通畅的阐释,抓住了康德理性批判理论的根本之处,是当时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关于康德研究的最好著作之一。

而且,《批判哲学的批判》那种“六经注我”式的哲学表述,其冲击力不仅在人文学界。上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开始出版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这套丛书启发思想,奠基学术,建构文化,为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提供了养分和力量,甚至有人把这套丛书称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但于初时,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对尼采的“权力意志”,对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能否读懂,如何消化,其实是个问题。而《批判哲学的批判》能对艰深如康德,晦涩如康德,阐释得中肯、准确、流畅,足可见其意义和价值。

人说往事如烟,但星火绵延的轨迹不会在岁月中如烟,万千传灯人,会被时代镌刻。

红星新闻评论员刘琴

微博网友热议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江苏徐州一未成年女孩失联4天,警方:找到了,家属已领回家 太惨!老太被电梯门夹住拖行当场身亡,上海也有类似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