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红星新闻:七旬老太被夹身亡敲响“电梯老龄化”警钟

原标题:评论丨七旬老太被夹身亡敲响“电梯老龄化”警钟

人老了,可以退休。电梯老了,该怎么办?

10月28日,郑州圣菲城小区一名73岁的老人,临近中午乘坐小区电梯回家时,被失控的电梯拦腰夹住,整整4个小时。当她被抬出来时,已无生命体征,腰部有一处长约20厘米的伤口。11月2日,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回复记者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事故详情正在调查中。

↑监控视频显示,王老太太准备进入电梯时,电梯门碰到其身体后弹开,随后迅速向上运行,将王老太太拦腰夹住。/视频截图

↑监控视频显示,王老太太准备进入电梯时,电梯门碰到其身体后弹开,随后迅速向上运行,将王老太太拦腰夹住。/视频截图

又是一起电梯“吃人”事故。事故的详情还在调查,目前可以明确的是,事故电梯2006年安装,已使用15年,厂商停产多年,市面已无售卖。2019年,该公司与物业公司签订合同,负责小区电梯维护。2年间,事故电梯多次出现故障并报修。负责该小区电梯维护的机电设备公司负责人称:“会定期检查,事发前没有发现安全隐患。”

任何一起事故的发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圣菲城小区的这部电梯,2年间多次出现故障并保修,说明它是“生过病”的,保修后到底有没有彻底“康复”,恐怕只有专业人士才知底细。如果没有明显故障,乘坐电梯的业主们想必只是“不太放心”,而每次安全抵达所在楼层后,也许不会太在意这部电梯还有没有安全隐患。即便在乎,实际上也无能为力,因为普通人根本不了解它的运行状况。至于电梯维护的负责人声称“事发前没有发现安全隐患”,也并没有什么说服力。

抛开个案而言,近年来,因为电梯故障引发的伤亡事件不在少数,这当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电梯老旧。亦如人有生老病死,电梯也会随着服务年限的增长而进入“老年”。目前国内把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的纳入老旧电梯的范围,此前有电梯行业内部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范围内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电梯数量超过10万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长。这么多“老龄化”的电梯到底能不能“退休”,是接着维修还是报废更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可以查阅到的电梯“退休”标准是,2001年北京市下发《关于加强北京市住宅电梯报废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电梯报废年限确定为15年。不过,15年也只是行业内的一个大致参考标准。2016年2月,国家标准委推出《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其中规定了电梯电动机、减速箱等13项重要部件的报废技术条件。这个文件开启了“电梯报废不看年龄看部件”的时代,后续的企业单位也将其纳入到维保合同中。不过,这仍旧是个推荐标准,并不强制执行。

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电梯维保要进行半月检、季度检、半年检、年检、抽检等,检查项目依次递增。理论上讲,每一部电梯,无论年限长短,它都应该有一份“体检报告”,报告里应注明使用年限,零部件设计的寿命,哪些部件已更换,更换的时间、地点、数量、原因、名称等。这也是维保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一些电梯维保公司需要维保的电梯数量过多,有时候“维保”不过是走个“形式”,而这方面的监管尚未到位,这也间接导致了老旧电梯的安全隐患难以杜绝。

“老龄化”电梯何去何从,国家没有统一标准,单单靠职业操守或道德自觉,并不足以保障公众的安全。一方面,电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离不开的公共设施,另一方面,老旧电梯的数量不断增加,“退休”标准不明,公众乘坐电梯隐患重重,这一组矛盾到了必须要正视的地步了。“老旧”电梯到底是换还是修?这项工作该由谁来主导?如何推动?钱从哪儿来?这些疑问都需要有个答案。

人老了,可以退休。电梯老了,该怎么办?如今,电梯“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理当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不能等到每次出现“电梯吃人”的悲剧时,再将这个问题抛出来问一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陈方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刘兴东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 《漠河舞厅》藏着多少动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