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捐款“报销”只为套配捐,慈善筹款不容套路
9月7日,某平台99公益日开始的第一天,一起慈善筹款就引起了争议。事情源于一张网络截图。有网友发朋友圈称,“捐1000元的发证书和截图,联系我报销,又做公益又报销”。
这项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的公益项目被投诉,涉嫌在某公益平台违规套捐。9月6日,该公益平台称,已暂停其筹款,冻结相关配捐和激励,并交由主管部门调查。随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布声明称,基金会“坚持合规、公正、透明、诚信开展慈善募捐的原则,从未发生过动用资金套取平台配捐的行为”。
为何一条朋友圈会戳中人们的神经?因为此类方式挑战了人们对慈善诚信的信念。其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不是号召呼吁每个人关心爱护烫伤儿童,而是非常直白的表达,这个捐赠不需要参与者有实际的付出,最后会有人“报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平台的“配捐”。
从媒体的报道看,当事人称钱来自她个人,并非虚假走个账。因为平台对个人捐赠限额的规定,所以需要更多人的账号来充当水军。从善意理解的角度,我们假定这次募捐初心是为了帮助到更多人。但这样的初衷和结果,无法改变行为的争议。
为快速扩大筹款数量,涉事人员发布的信息中并没有陈述清楚项目的本意,更多突出“免费”和“配捐”两个因素。参与捐赠的人没有真实的付出就能得到捐赠证书,并帮助当事人得到更多平台配捐。这就让整个事情变了味。
一个慈善筹款的行为,在没有确定是否违法的情况下,却因该行为所传递的价值观问题,给人投机取巧之感。其象征意义伤害了慈善的诚信,最终引发公益平台给出严厉惩罚,涉事单位给出严肃答复。
后续一系列动作也看得出来,人们对筹款伦理有一条默认的底线。这警示,动员筹款的过程要守住慈善行为的底线,时刻珍视诚信的价值。慈善因为诚信而温暖,因为温暖而吸引人。守住慈善的初心,就需要守住慈善筹款的伦理。无论另一端的诱惑有多大,慈善筹款还是需要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为世间留住这一份宝贵的温暖。
□姚遥(公益人士)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