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副教授研究“女干部傲娇”,也是一种性别偏见|新京报快评
对“女性干部傲娇”的描述,不过是一种既有环境下的刻板印象罢了,对此显然不需要什么所谓的“矫正措施”。
▲《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论文截图。图/维普期刊截图
文|马小龙
最近,一篇题为《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的论文被质疑涉嫌歧视女性,对女性有刻板印象。据了解,该文章于今年1月发表在刊物《领导科学》上。对于最近所引发的争议,论文作者回应称,她是根据期刊给的题目作文,并非诋毁、歧视女性,初衷是希望女性领导能够不断提升,论文若有不妥之处,她向公众致歉。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对“女性干部傲娇”的描述,不过是一种既有环境下的刻板印象罢了,对此显然不需要什么所谓的“矫正措施”。况且,由于每个个体的成长环境、生活方式、性格、思维都有其自身特性,也因此才组成了这个多元的世界,又何必为了写命题文章而刻意去贴标签。
当然,对于学术论文的讨论,或许终归还是要回归于论文本身。文章中,作者从“女性干部傲娇的典型表现”“主要危害”和“矫治策略”三部分内容进行了论述,并且总结出了女性干部傲娇行为的三种典型表现——“装模作样”“差别对待”“假意托词”。
但众所周知,对待学术论文这类客观性非常强的文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定义要准确、逻辑要严密、论述层次要清晰。
然而,文章中所归结的所谓“典型表现”,无论是从遣词还是下定义,显然都是出于个人的主观感受,这样的推导过程,不仅难以支撑文章的结论,反而因为其“一本正经“地写文章显得有些滑稽和无厘头。而作者在后来接受采访时又说,是针对于个别现象,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自己的结论。
既然前提都不存在,后续的“主要危害”和“矫治策略”显然也站不住脚,而对于“影响个人职业发展、降低部门合作效率、破坏团队和谐氛围、损害组织良好形象”的指责,自然也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其实,按照这样的写法,那是不是也可以来一个针对“男性干部大男子主义的典型表现与矫治策略”的所谓“研究”呢?现实中,此类观感比比皆是,若以此为切入口,那无疑会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材料”了。
说到底,类似所谓的“研究”,不过是基于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既有成见去展开的,既不具备代表性,也不具备普遍性,其根本上还是依托于某种观念上的长期规训。
▲《领导科学》期刊。图/维普期刊截图
况且,对于公职人员而言,只要依法依规完成本职工作,便无可指摘。相反,若用类似标签化的定义去加深某种成见,不仅抹杀了女性在日常工作中的成绩,也否定了当下不以性别为分野的现代化运行机制。
而在公共场域中,对待相关议题的讨论还是要避免简单化,根植于既有观念所推导出的“二元对立”结论,除了会加深某些刻板印象和成见,激化在性别议题上的低级矛盾外,于公共讨论并无丝毫益处。
当然,在这里也要提醒的是,既然我们不倡导对包括“女性干部”在内的所有议题上纲上线,那反之,对已经道歉的作者自然也无需抓着不放。据其对媒体表述,现在正在跟单位协商处理这件事情,尽量减低舆情的影响。“(我担心)因为这个事情,工作都快保不住了。”
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由日常生活语境中所衍生出的奇谈怪论罢了,虽然无趣,但也没必要让其过度干扰到个人工作生活。相关单位若想消除影响,让作者大大方方地出来说明白即可,倒也没必要因为一个观点而牵涉其他。
新京报评论员|马小龙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