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启“航天加速度”

原标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启“航天加速度”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启“航天加速度”

短短4年时间,在长江北岸的武汉新洲双柳,一座现代化的航天产业新城正在这里加速崛起。

作为“十四五”湖北省“四大重点基地”、武汉市“965六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在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有关部门及企业各方发挥“航天精神”,创造项目建设“航天速度”,加快建设千亿产值的产城融合示范新城。

近日,记者赶赴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探访了解基地建设最新进展及园区产业发展成效。

从制造到“智造”蜕变

卫星产业园可年产240颗小卫星

 6月11日,记者沿着江北快速路一路向东,顺江而下,历经1小时车程,到达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8平方公里的基地核心区内,一座座现代化的园区厂房拔地而起,航天产业港、火箭产业园、卫星产业园错落分布;航天公园、体育中心绿树成荫;全长17公里的航天大道自西向东贯穿整个基地,园区一派繁忙。

航天大道北侧便是武汉卫星产业园。园区设有卫星载荷制造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微小航天器制造中心、空间应用制造中心、动力中心和综合保障楼。

记者走进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只见一座长19.7米、宽17.9米、高15.4米的卫星零部件立体库耸立在眼前。该立体库柔性度高,可满足复杂小卫星零部件的存储,全部由自动码垛软件系统操控,智能配送AGV根据指令可将零部件、工装工具以及整星产品智能化配送至指定的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上。

继续往里走,一条卫星柔性智能生产线映入眼帘,几十台自动化装配机器人一字排开,机械臂快速、精准地来回作业,一个个卫星零部件、整星成品被传送至生产线各环节……“一颗卫星要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等十余道工序,在卫星智能生产线上完成总装集成测试,最终实现成品下线。”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这里可以年产240颗1吨以下的小卫星。

 5月中旬,卫星产业园开园后捷报频传。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目前,随着武汉卫星产业园开园,其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10家单位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入驻园区,成立院士工作站,为航天基地发展再添“最强大脑”。

好消息不止于此。在基地,随着国内首个低轨窄带通信卫星星座——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投入使用,一套由80颗常态化运行的覆盖全球的低轨通信卫星星座系统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建设并运营,将全球各种物联网信息节点或传感器等进行连接,可广泛应用于集装箱、海洋、石油、地灾、气象、应急、水利水务、农林草等八大行业领域。

航天科工集团介绍,未来将依托武汉卫星产业园,以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不断吸引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构建自主可控、多态化的完整供应链,打造国内最具研产实力和行业资源吸引力的“三公里生态圈”,推动航天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快舟火箭“一站式”生产

“新洲号”火箭蓄势待发

与卫星产业园一路之隔,航天大道南侧便是占地500亩的火箭产业园区。记者看到,在一期火箭产业园,建成投用的火箭总装测试厂房、综合厂房、综合楼、动力站等厂房分布在园区各处。

作为我国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火箭产业园一期工程于2020年建成,快舟火箭总装总调项目已经投产,具备年产20发运载火箭能力,可有效供应国内和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在火箭产业园展示中心,各型谱火箭模型琳琅满目。火箭总装总调中心副主任向志坚介绍,火箭公司目前主要研制“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

在火箭产业园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部装车间内,洁净间、车辆区、自动化仓库、周转区、部段装配区、试验区等六大功能区一应俱全。记者现场看到,一台长30多米的大型火箭发射车停靠在此,正在等待检修和装配。车间内随处可见智能显示屏,在巨大的数字化仓库,工作人员只需轻点按钮,就能随意选取任何一个火箭零部件,由智能配送AGV根据指令将零部件自动配送至指定的装配线。

“在这里,快舟火箭可实现‘一站式’生产,改变了过去需要在多地协同生产的方式,提升了生产研发效率。”向志坚说,在综合厂房,生产线对快舟火箭进行分段制造和组装;在总装测试厂房,技术人员对全箭进行测试,模拟太空中所有遇到的情况以后,得出它的各项相关参数。测试合格的火箭将发运到外地发射场进行发射。

据了解,2018年9月至今,产自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先后成功进行了6次发射,把12颗卫星送入太空。今年,火箭产业园有4枚快舟火箭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蓄势待发。

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其中一枚“新洲号”快舟火箭近期将择机发射。这也是火箭产业园投产后,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汉产火箭,它的组装、调试都在位于新洲区的火箭产业园内完成。接到“新洲号”发射指令后,它将在火箭产业园装箱、运抵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一颗商业卫星发射升空。

据悉,今年火箭产业园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补充建设了辅助厂房和数字化生产线,加快火箭的批量化生产,还会增加液体发动机、液体火箭等研发功能,下半年可望投入使用。

随着火箭产业园的投入运营,“武汉造”火箭也将飞得更快更远。

开启“航天加速度”

打造中国“星谷”加快建设千亿航天新城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截至目前,8平方公里的基地核心区基本建成。园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正开启“航天加速度”。

今年6月,位于新洲双柳的阳大路(环城西路-挖沟桥)改造工程开始进行路面刷黑,全长17公里的道路计划本月底实现通车。改造后的阳大路就是现在的航天大道,道路扩宽至60米,设计时速60公里。航天大道建成通车后,将完善武汉新港和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骨架路网,推动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提升集疏运能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进入新洲双柳兴龙街,一组建筑群拔地而起,这里便是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医院总建筑面积20.7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000张,共有近2500个停车位。目前,医院已经进入机电调试、室内装饰装修阶段,计划7月底竣工交付。

据悉,在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内首个商业火箭产业园、行云天基物联网项目测运控中心以及卫星产业园相继投入使用。国家级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基地磁电项目也将在今年建成。目前,基地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已基本成型。航天科技馆、主题公园、体育中心同步建成,航天城同济医院、九年一贯制航天城学校、幸福里商业街等配套设施也即将建成。

 5月上旬,武汉航天产业基地增添商业航天新军——22家国内知名企业携22个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与新洲区政府签约,投资总额80亿余元。

新洲区委负责人表示,该区将重点发展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规划在“十四五”末建成千亿产值航天产业基地,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宜业、宜居、宜游的现代化航天新城。新洲区将依托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聚力打造中国“星谷”,推动“星谷”“光谷”联动发展,构筑中部地区新一代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记者谭德磊陈俞通讯员程书雄刘慧魏韩冰

相关阅读:
安装液化气自闭阀为独居老人安全“护航” 我市曝光“十差”液化石油气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