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李厚何: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座百货大楼

原标题: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座百货大楼|庆祝建党百年系列评论·百年说百之七

文|李厚何

优秀的百货公司,常常是城市的地标。

近日,2021年一季度消费市场统计数据出炉。2021年一季度社零总额10.52万亿元,同比增长33.9%,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0.4%,基本生活类和消费升级类商品均呈现较快增长,中高端商品消费增长较快,海南离岛免税销售持续火爆。部分大型购物中心、奥特莱斯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15%以上。

这些数据反映出的,是当下人们旺盛的消费需求和日渐丰富的消费场所。然而曾几何时,百货大楼是中国人消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消费场所。

▲随着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的消费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正在从以家庭为中心的第二消费时代,向个人化消费的第三消费时代转变。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随着经济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的消费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正在从以家庭为中心的第二消费时代,向个人化消费的第三消费时代转变。资料图。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琳琅满目的商品,热闹的场景,优秀的百货公司无不是一个城市的地标,伴随见证城市的发展,引领城市时尚。

百年来,几代中国人的记忆深处,几乎都矗立着一座百货大楼。

爱国工商业人士创办的百货大楼毁于侵略者的战火

让我们将时钟拨回到1993年,上海当时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新民晚报》刊出一则当时十分罕见的整版“天窗式”广告。这则广告只有醒目的一行黑体字:“西施就要回家了”。

一时间读者们看得不知所云,议论纷纷。

一周后,报纸在同样版面又刊出一则更正式“天窗”,称“上周广告打错一字,是‘先施就要回家了’”。“老上海”们恍然大悟、喜形于色:原来,百货公司的春天回来了。

可以说,成立于20世纪初的先施百货公司、尤其是上海先施的横空出世,真正开启了中国百货商场的“第一个百年”。

绝大多数中国商业史研究者,都将上海先施百货大楼的开业,当作中国新式百货公司的起始标志。

李厚何: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座百货大楼

在此后的20年间,中国新式百货公司筚路蓝缕,艰难发展。

在上海,继先施之后,永安(比先施仅晚开业一年)、大新(全国首家拥有自动扶梯的百货大楼)、新新(全国首个装空调的百货大楼)接二连三出现在南京东路,号称“四大公司”的它们,让旧中国百货业一度出现所谓“十年繁荣”。

在上海以外,天津的中原公司(1926年开业,1928年百货大楼竣工)、南京的中央商场(1936年竣工)等著名百货公司相继开业,引领一时风骚。

尽管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跋扈,但民族资本和爱国工商业人士仍努力自强。

南京中央商场在“九一八”事件后开业。彼时,茅以升等32位各界名流为抵制洋货,以弘扬国货、发展民族工商业相号召,集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纯本土民间股份有限公司式百货商场。

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爱国工商业者和广大民众的努力都陆续被毁于硝烟战火。哈尔滨秋林、上海先施这些百货大楼,没有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

百货大楼成为几代人的共同时代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以“为人民服务”、“方便人民群众”为宗旨,一批新的国营百货公司相继开业。

1955年9月诞生了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后更名北京市百货大楼、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有限公司),这是中国大陆首座完全由国家投资、建设和经营的现代化大型百货商店。

▲北延后的王府井步行街新貌。图片来自新京报。

▲北延后的王府井步行街新貌。图片来自新京报。

作为“新中国第一店”,北京市百货公司王府井百货商店,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百货公司的一个代表,见证了零售业的成长、发展和改革历程。其中涌现出来的人和事,也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生前是王府井百货商店糖果柜台的一名售货员。为了缩短顾客等待的时间,他钻研改进售货技巧,练就了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活。

精湛的技艺和热情的服务,让张秉贵成为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当时有不少人专门为了欣赏他售货而来逛百货大楼,甚至被称为“燕京第九景”。时至今日,北京市百货大楼门前的广场上还有张秉贵的铜像,他的“一团火”精神也被传承至今。

南京、天津、合肥、汕头……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全国新老中心城市崛起了一大批崭新的百货商店,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令新中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从服装、布匹、针线、纽扣到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当时市场上流通的所有物品都可以在百货大楼买到,在物质不丰裕的时代,各地的百货大楼,成为几代人的共同时代记忆。

百货商店在改革开放中迎来新生

改革开放的东风,让中国百货商店业迎来了新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中国第一店”王府井百货开始大胆实施“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引领全国一大批“国字号”大型百货企业走上改革、改制的快车道。

与此同时,一大批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方式的大型百货商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数据,1979年,中国大陆经营面积10000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百货商店仅10家,至1994年已猛增至40家。

在北京,除了老资格的“王府井”和旧貌换新颜的东安商场,天桥、城乡、隆福、燕莎、赛特、复兴、华奥等相继开业,红火一时。

李厚何: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座百货大楼

在上海,“先施回家”(在南京东路上重建了名为“先施”的百货公司),“十百改名”(更名“华联百货”并与相邻的“一百”重新唱起对台戏),让南京东路重现当年“四大公司并立”的盛况。

改革开放后的这一轮中国百货商店热潮,和昔日相比有很大不同,除保留传统的购物环境舒适、产品品质优良可靠、“一站式”吃喝玩乐功能集中等特点外,不再“扎堆”于大城市和大城市市中心商圈,而是更注重均衡分配,因地制宜。

改革开放政策,令中国方方面面步入发展快车道,也让中国社会变得焕然一新、丰富多彩。

作为“城市社会最醒目的橱窗”,中国百货商店业也顺应了这一潮流,设施、面貌日新月异,至20世纪末,自动扶梯、中央空调、观景式电梯等当代国际百货大楼“标配”,在中国各大百货公司已经普及。

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多样性这一改革开放的经典标志,在百货商店业也得到鲜明体现。

除了大量民营、个体百货商场的涌现,以1992年武汉“鄂武商”为先河,大量新老大型百货公司相继转制为上市公司。

自1995年上海浦东八佰伴标志性“落地”后,北京华堂等一批外资百货公司也纷纷在华开业。

然而,百货业的蓬勃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进入21世纪初,一些“贪大求洋”的百货大楼盛极而衰、门可罗雀(如名噪一时的“郑州亚细亚”)。

不少经营成本高企、经营灵活性不够的百货公司,在大超市、大卖场、专业性家电城和电商先后两轮“前后夹击”下,收益摊薄,经营一度步履维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海淘”、“跨国购物”已变成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寻常“家务事”,这同样对以“精品消费”为经营重点的百货业,构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在挑战面前,部分中外、新老百货公司品牌败下阵来,光芒日渐黯淡甚至消失不见。但事实证明,更多百货公司企业、品牌经受住了新挑战、新考验,如凤凰涅槃般重新步入发展高峰。

李厚何:中国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座百货大楼

积极拥抱数字化新场景,百货企业向阳而生

为了应对新形势,不少百货公司强化“精品店集合体”、“CBD商圈”特色,突出“精准定位”优势;一些经营者变传统的“为居民点配套百货商店”为“围绕百货商圈配套居民点”,实现了经营者与消费者的互利双赢。

随着数字化时代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百货行业也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布局,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一些百货集团成功实现转型。

《2020-2021年中国百货零售业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虽然给百货企业造成了重创,但是也大大加快了百货企业的转型步伐,各环节数字化进程明显提速,百货企业积极拥抱社交电商和直播带货,并利用各类平台搭建私域流量。

“十四五”规划纲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服务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

百货企业作为零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应不断优化业态结构,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商业规划,继续发挥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百年倏忽而过,昔日的美好梦想已成为今天的美好现实。而未来的美好,也更值得去期待、去努力。

□李厚何(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刘德宾

相关阅读:
“熟蛋返生孵小鸡”:反科学背后是“狠收割” “熟鸡蛋返生”论文第二作者退休前任职医院回应:未报备,属个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