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澎湃新闻:专业防骗的90后小编也被诈骗 别只当笑话看

原标题:马上评|专业防骗的90后小编也被诈骗,别只当笑话看

中国新闻网今天发了一篇看起来很搞笑的稿件:他们一位编发过无数电信诈骗新闻的小编,最近被骗走5万块钱。这样一位“阅历”丰富的小编被骗,骗术是不是很高明呢?答案是并没有。

按照小编的描述,这就是一出老套的、“冒充公检法”的“剧本杀”。骗子先是冒充所谓“南京警方”,称小编涉嫌洗钱,要把其名下财产转移到“安全账户”中。就这样在骗子的话术控制中,小编不仅把自己账户上的近3万元转走,还去线上借贷平台贷款了近2万。

看完这个稿子,相信不少网友的反应可能是,就这?一个编过那么多电信诈骗新闻的媒体人,竟然中招这么低劣的骗术?回过神来的小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她总结了多个错误,比如不该随意接号码奇怪的陌生电话,不要相信公安机关的电话会被转接,不要相信所谓的“安全账户”,不要听任对方摆布转移到什么安静场所……

这些总结听起来也不新鲜,稍微看多点新闻的网友,可能都很眼熟。所以这件事最大的教训可能就是,听说过骗局,和亲身经历骗局,还是会有差异的。那些被诈骗过的人,等事后反省的时候,也可能自责悔恨,那么简单的话术当时为什么就信了?可一旦身临其境,稍不留神,还是可能深陷其中。

正如很多专家曾总结过的,电信诈骗本来就是博一个概率,其最可怕的地方不是骗术多么高明,而是在广撒网之下,总有些“大意”的人会中招。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警惕性也不一样。就像中新网的小编,平时从不接奇怪陌生号码,这一天鬼使神差接了,于是就把自己从新闻人变成了新闻当事人。

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揭示了反诈骗的严峻形势。今天还有一则新闻,云南昆明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公布多起研究生被诈骗案例,包括注销校园贷类诈骗、冒充客服退款类诈骗、兼职刷单类诈骗、贷款类诈骗等。在骗子眼里,不管你学历有多高,都是潜在狩猎对象。而此前高学历者被诈骗的新闻,也屡见不鲜。

而在中新网小编被诈骗故事中,让人觉得稍感欣慰的是,反诈骗的机构其实已经很努力。小编挂断和骗子的通话时,手机上约20个未接来电、数十条微信消息、十几条其他未读信息。反诈骗中心警察第一时间监测到了她登录诈骗网址,用各种方式联系本人、单位、家人,并出动警力在单位周边搜寻她的踪迹。如果当事人能及时看一眼手机,损失本可以避免。

当然,在所有的电信诈骗故事中,提醒受骗者提高辨别能力,虽然有必要,但毕竟不治本。加大对诈骗人员的打击,才是最重要的。中新网的小编记录下被诈骗的整个过程,包括骗子冒用的身份信息、沟通所用的QQ号、转账的银行卡号等,有了这些线索,警方及时追踪侦破、将这些骗子绳之于法,才是最好的威慑,也是这个故事最值得期待的句号。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相关阅读:
广东东莞一工业园厂房发生火灾2人遇难 浙江绍兴老太被误会偷甲鱼气晕离世 家属向摊主菜场索赔两百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