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二十四孝”雕塑变尴尬现场,别让古人之孝成为今人之“笑”|沸话
元代郭守正编著《二十四孝》一书,为传承儒家的“孝文化”,记录了24个古人孝顺父母、供养双亲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乳姑不怠”的典故,它讲的是唐代崔琯的曾祖母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便每天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婆婆都不用吃其他东西,身体也很健康。后来崔琯做了高官,遵从曾祖母的临终遗嘱,也十分孝敬祖母。
▲网曝视频截图。
近日,在浙江湖州营盘山景区内,这座“乳姑不怠”的雕塑却引发了网友热议。
据相关报道中显示,女子赤裸着上身,为婆婆喂养母乳,莫名其妙出现在公共场合,确实不雅。景区工作人员在此前的回应称:“二十四孝是老祖宗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投诉的人可能是比较年轻的人,他可能不懂孝。”
目前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雕塑已经被拆除。
逛景点遇袒胸露乳雕塑,想必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尴尬。景区此前回应更像是在推卸责任,这是年轻人不懂孝,还是这令人尴尬的古代孝道已与现实脱节?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形式却不能止于古代的特例故事,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网友评论截图。
2012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24孝”行动标准,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既传承了自古流传的孝文化,又创新了孝的形式,给予子女赡养父母的新的行为参考标准。
在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中,除了乳姑不怠这样的“变态”孝顺,同时也不乏有戏彩娱亲、埋儿奉母等违背常理的故事,相比于表达孝,这些故事更像是被孝道捆绑后的愚昧行为。
因此,这些孝文化糟粕,确实不值得宣扬与推广。真正的“孝”是用心奉献,而非违背人性。
在契合实际的情况下孝顺父母、为父母分忧,已足以体现“孝”的涵义。
在湖南桃江,年仅11岁的男孩两天挖了800斤笋,卖笋的钱全部补贴家用。据报道,男孩父母患病,家中还有9岁的妹妹,平时周末男孩都会帮父母干活,减轻负担。
▲网曝视频截图。
我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1岁,本应该是被家人呵护照顾的年纪,却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男孩的懂事令人动容,也让我们一窥穷困家庭孩子的生活现状。“挖笋小状元”的背后,是生活过早带来的无奈与艰辛,而接纳这份艰辛,是小小的他们对“家庭责任”的早熟认知与自觉行动。
孝顺其实是一次爱的“交换”行为,“反哺”是因“舐犊”而起,家人的爱与呵护,是世上最温暖的馈赠。
4月18日,南京女孩小林在朋友圈发了款盲盒照片,并许愿“想要”。奶奶看到后,为满足孙女心愿,照着图片样式做了同款馒头盲盒。
盲盒作为一类“猜测性”商品,或能让消费者收获惊喜,也有可能给人带来失望。但是奶奶亲手做的馒头版盲盒,每一款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藏,是有钱也买不到的隐藏款。
奶奶的神仙手艺惹得一众网友夸赞,而更让人羡慕的是,这种温暖又直接的爱,用心至深,无可替代。
责任编辑:刘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