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种鸟类“稀客”登上“新鸟榜”
4月1日是湖北省“爱鸟周”首日,《2020年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正式发布。去年,有7种鸟类“稀客”因为闯入鸟友相机镜头,而登上武汉“新鸟榜”。
这份年报,是武汉市观鸟协会在市园林和林业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对全市61个重点区域进行鸟类活动监测的成果汇编,也是我市发布的第五份观鸟年报。监测结果显示,4年来,武汉市观测记录到的鸟类种数逐年增加:2016年,306种;2017年321种;2018年322种;2019年342种;2020年338种。已有十几年观鸟经历的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武汉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二是市民爱鸟护鸟的意识日益增强;三是武汉爱鸟人越来越多,观测记录鸟类的“眼睛”越来越多,仅该协会就有观鸟志愿者170余人。
2020年年报共收录监测记录1933份、鸟类救助记录145份。61个重点区域鸟类监测点遍布武汉全境,涵盖了河流、湖泊、湿地、森林、农田、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生境。
年报显示,2020年度,鸟友们在武汉市域共观测到野生鸟类338种、近85万只(次)。其中,留鸟81种,占23.96%;冬候鸟97种,占28.70%;夏候鸟61种,占18.05%;旅鸟95种,占28.11%;迷鸟和未知居留型鸟类,均不到1%。
年报收录了鸟友们去年拍摄的鸟类图片300余幅,每一种被观测到的鸟类,都附有观测地点,按月记录的出现频次,以及单次记录到的最大群体数量。例如,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去年1月11日,被彭憬等鸟友在黄陂区童家湖一次性观测记录到279只;野鸭罗纹鸭,去年11月15日被杨睿等鸟友在沉湖湿地一次性观测记录到2.2万只。
2016年以来,武汉市观鸟协会组织以会员为主的志愿者,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开展野外鸟类监测,并将监测成果以年报的形式向社会发布。在进行鸟类监测的同时,观鸟志愿者们遇到张网捕鸟,鸟类被困、受伤等情况时,会及时采取措施,拆除鸟网、救助被困或受伤鸟类。
1日,市园林和林业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武汉观鸟志愿者不辞辛苦,长年累月观鸟护鸟,大范围、高频率开展鸟类监测,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为武汉市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湿地保护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种鸟类“稀客”闯入鸟友镜头
2020年,武汉发现了7种鸟类新记录,包括赭红尾鸲[qú]、小杓[sháo]鹬、远东苇莺、鸥嘴噪鸥、红嘴巨燕鸥、叉尾太阳鸟、黑浮鸥。这些闯入鸟友镜头的鸟类“新客”,使得武汉鸟类记录达到421种。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武汉市观鸟协会开始按照规范程序,认证武汉新鸟类的观测记录。截至2020年底,武汉共有38位鸟友观测记录到新鸟类33种。其中9种被列入湖北省鸟类新记录。
该协会会长颜军介绍,每个鸟类新记录的诞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认证程序。即:1、发现者提报观测记录,提交拍摄的鸟类图片,并配上文字简述记录过程;2、该协会鸟友们讨论;3、武汉市鸟类记录委员会认证通过;4、鸟类专家确认;5、该协会微信公众号公布。
申报列入湖北省鸟类新记录,要求更严格。除了完成上述程序,还得在《动物学报》《野生动物学报》《四川动物》等其中一个全国性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
“随着鸟类新记录不断刷新,观测记录到新鸟类的难度也越来越高。”颜军说,正因为如此,每次打破该记录,武汉鸟友们都像中了彩票。
“这些新鸟类,是原本就生活在武汉,只不过以前没有被发现,还是从外地首次来到武汉?”记者问。颜军回答说,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
他举例说,这次新发现的远东苇莺,2020年5月在江夏区汤逊湖千亩塘被鸟友邱鸿拍摄到,经专家辨识,是首次在武汉记录到的新鸟类。照片发到微信群后,一位鸟友翻出2016年的照片比对,这才发现,自己当时也抓拍到了这种鸟类,可惜把它误认为是黑眉苇莺。
还有,叉尾太阳鸟是分布在南方地区的鸟类,其种群数量很少,出现频率很低,是首次“闯镜”来汉的不速之客。
13种上榜鸟类40年未见“本尊”
武汉鸟类观测记录,始于19世纪60年代武汉开埠之际。截至2020年底,武汉地区共记录野生鸟类421种,占全国野生鸟类的29.13%。即全国有近三成鸟类,曾在武汉现身。
不过,武汉鸟类观测记录也留下一个遗憾:从1980年至今41年多的时间,有13种鸟类,再也没有人在野外见过它们的“本尊”。它们是:东方中杜鹃、大鸨[bǎo]、鹮[huán]嘴鹬、鹰雕、白肩雕、草原鹞、栗鸢、毛脚鵟[kuáng]、大鵟、黄腿渔鸮、北蝗莺、震旦鸦雀、普通[shī]。
“谁要在野外再观测记录到这些鸟类,那就像放了卫星一样。”颜军说,这些鸟类或许在武汉已经没有分布,或许是由于数量太少,没有被观测记录到。
“如果有人重新观测记录到这些鸟类,有没有奖励?”记者问。“有啊。待遇就像观测记录到新鸟类一样。”颜军笑道。
记者了解到,从2016年起,凡是观测记录到新鸟类的鸟友,市观鸟协会都会奖励一个保温水杯,杯子上刻着记录的新鸟类名称、记录者姓名,以及记录的时间、地点。
“这个杯子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奖杯,但在我们观鸟人心目中,这是莫大的荣誉。”2020年发现并记录到远东苇莺的邱鸿说。
5种“新晋”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来汉“打卡”
娇美黄胸鹀极危程度比肩青头潜鸭
2021年2月5日,国家颁布了新的《国家重点动物保护名录》。根据新的名录,2020年,在武汉观测到的Ⅰ级、Ⅱ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达69种,与2019年的46种相比,增加了23种。
武汉鸟类名录中,有7种鸟类提升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其中5种去年在武汉被观测到。它们是:青头潜鸭、黄胸鹀、白冠长尾雉、乌雕、彩鹮(仅卷羽鹈鹕、白枕鹤未被观测记录到)。武汉鸟类名录中,还有23种鸟类新增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其中19种去年在武汉被观测记录到。
记者注意到,胸前有黄色羽毛的雀鸟黄胸鹀娇小美丽,却跳升为国家最高保护级别。颜军解释,这种鸟儿又叫禾花雀,因喜食谷物,一度被列为“害鸟”,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濒临灭绝的边缘。在列入IUCN国际濒危动植物红皮书易危级及以上的受胁物种(共16种)中,黄胸鹀与青头潜鸭、白鹤一道,都属于极危物种。因此,它在武汉被观测记录到,既是一件稀罕事,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武汉鸟类保护名录刷新后,部分野生鸟类的保护级别得到提升,相应地,违法犯罪的法律责任也增强了。比如,传统被当作笼养宠物的画眉、红嘴相思鸟,均已提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果买卖和饲养,将要承担更重的法律责任。”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称。她希望广大市民能够学法守法,爱鸟护鸟,守护好这些美丽的精灵。
4座公园可免费阅读鸟类年报
记者了解到,为了方便市民阅读《武汉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市园林和林业局将该书分别配置到黄鹤楼公园、沙湖公园、龟山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以及解放公园美好生活共享空间和游客服务中心。后续也会将年报放置到更多公园,供市民免费阅读。
市民对爱鸟护鸟有何意见和建议,也可在上述公共服务区域留言。
记者明眺生通讯员赵旋赵银斐
7种新鸟类的观测记录者,以及记录的时间、地点
□赭红尾鸲
桂文军 2020.4.4汉口江滩三期
□小杓鹬
杨睿周玉栋 2020.5.2梁子湖
□远东苇莺
王雪峰邱鸿 2020.5.2汤逊湖千亩塘
□鸥嘴噪鸥
张虹旋陈韬陆峥 2020.5.5天兴洲
□红嘴巨燕鸥
杨睿 2020.5.22泵站河
□叉尾太阳鸟
钟永乐 2020.11.27中科院武汉植物园
□黑浮鸥
孙骄赵宇辰 2020.9.19汤逊湖千亩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