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矿产地质志》发布,系新中国以来我国矿产资源首套志书
《中国矿产地质志》书封。
4月28日,《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继1906年顾琅与鲁迅合力编著了我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志》后,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套全面反映我国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正式发布。
《中国矿产地质志》是一套规模宏大、价值珍贵、意义重大的综合性和原创性矿产地质成果,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详实志书的空白。研编工作于2014年正式启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600余家单位,组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研编团队,历时8年编撰完成。
《中国矿产地质志》主要内容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省级志书、区带志书和专题研究等,形成“书、图、库、普”四类成果,实现了“书记天下矿产,图示古今资源,库存海量信息,普及地学文明”的目标。截至目前,已成稿志书187部,共约1.2亿字,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27部,省级志书77部,成矿区带志书15部,专题志书9部,专题图件59套。首批50部志书已公开出版,预计最终将形成200余部志书系列成果。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介绍,目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取得如下重要成果:一是按照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三个全覆盖”原则,系统梳理核实了我国已发现的6.48万余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
二是构建了标准化的矿产地质志成果数据库,实现各行业部门百余年矿产勘查和科研资料的统一数字化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料共享服务,为信息化时代矿产地质工作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三是创新发展了我国“成矿系列”理论,建立完善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研编团队提出了全国矿床(成因/工业)类型三级分类体系,厘定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1000多个,构建了全国94个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谱系和中国分时段的成矿体系。
四是积极开展了成果应用服务。直接指导矿区找矿预测,在湖南锡矿山锑矿、广东大宝山铜矿、贵州遵义和松桃锰矿等实现重要找矿突破,在川西马尔康、青海茶卡北山等地区促进形成一批战略性矿产勘查基地。编制了全国和各省区矿产地分布图、成矿规律图等专题图件及温泉分布图等特色图件,服务于政府相关规划、管理和决策。出版一批矿产地质志普及本,为宣传矿产资源国情和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是探索建立了专业志书研编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了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搭建了地质科技人才培养和成长平台,在全国打造了多个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找矿和科普专业团队,培养了一批青年地质人才,整体提升了成矿学研究和地质找矿的能力。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