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空舱”、多功能操作平台……三星堆考古炫酷设备“亮瞎眼”
脸朝黄土背朝天,动手动脚找东西。你印象中的考古是不是这样?
资料图片
如果走进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现场,你就会有不一样的震撼感受。考古发掘舱保持恒温恒湿、考古人员身穿防护服作业。发掘设备在手铲等传统工具之外,多了便携式X射线荧光、扫描电镜、超景深显微镜等几乎鲜为人知的黑科技。
一起来看看吧——
3月20日,川观新闻记者走进考古发掘现场,感受这次即使在全世界也并不多见的世纪考古大发掘。
这次考古发掘,发现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是重要成果之一。
3000多年前的丝织品,在气候湿润的成都平原不可能还有实物保存。怎么发现丝绸痕迹?
在100倍的超景深显微镜下,省考古院文保人员郭建波为我们演示了奇迹发生的过程。他小心翼翼将不足1毫米见方的土样放到镜头下,黑漆漆的泥土,顿时显现出了纺织品的经纬结构——这便是早已确定为丝织品残痕的土样!
三星堆考古工作站供图
“关于考古,人们往往以为简单地挖开泥土,把文物提取出来就宣布结束;后来科技发展,搞文物研究时往往会整体提取文物回实验室研究。现在我们是直接把实验室考古前置到了考古现场,考古再也不是以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状态。”谢振斌表示。
祭祀坑发掘现场。狭窄的考古工作仓内,从空中到地面安装着各种高科技设备。一套发掘舱环境调控系统既可调节温度,还能调节湿度。省考古院文保人员肖庆在手机APP或者电脑上的监测终端可以随时查看仓内温湿度。
前两天,坑内的象牙已露出泥土,正待提取。“所以我们随时监看,用手机就操作进行了好几次喷水加湿。”
他还通过监看系统密切跟踪着仓内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含量。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中,有的曾经附着有矿物质颜料。这次怎么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可能导致的颜料褪色?除了后续文物保护,仓内二氧化碳浓度就可以通过监测控制在合适的水平。
3月10日下午,3号祭祀坑的监测系统捕捉到了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浓度。这是因为现场除了考古队员,还多了一批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人员。他从板房办公室赶到现场提醒,现场考古人员无情地把“闲杂人”全部清场。
“这次发掘还引进了多功能考古操作平台,不仅可以载人进行悬空清理易碎文物,还可以装载文物出坑;既可以进行高光谱分析,也能三维扫描和摄影等信息采集工作。”谢振斌介绍,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精细化考古,让文物应急保护更加精细、准确、及时。而集中使用这些设备,目前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属创新。
川观新闻记者看到,考古大棚角落,有机实验室、无机实验室、应急分析实验室、微痕应急保护实验室、文保工作室、考古工作室一字排开。
今年1月,当考古人员在现场发现疑似纺织物朽烂后的残留物时,正是第一时间提取了样品进行高景深显微镜检测,发现了清楚的纹路,证明三星堆祭祀坑里果然存在纺织物残留。此后研究人员通过提取样土,检测出其中存在蚕丝蛋白,最终证明三星堆3000多年前已开始使用丝绸。
黑科技>>>
便携式X射线荧光:这是一种物理性原位无损检测分析设备,可获取文物表面的元素组成和相对含量,具有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小巧便携的特点,在考古发掘现场,可以快速了解检测对象的材质。这次发掘主要应用在检测青铜器、象牙和金器上。扫一扫,成分便知。
激光共聚集拉曼光谱仪:拉曼可以实现原位无损或微损分析,检测范围广,有机或无机物均可分析,操作简便快速高效,精准性高,可对样品表面进行微米级的微区检测。此次考古主要应用在锈蚀物和颜料分析上。
扫描电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物体表面微观形貌和结构信息,具有高分辨率,放大倍数高的特点。此次发掘过程中确认丝绸及纺织物痕迹等环节,就大量使用到了这种仪器。
来源:川观新闻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