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天文学家发现超致密恒星“胚胎”

原标题:天文学家发现超致密恒星“胚胎”

△G205.46-14.56M3无星云核位于猎户座巨分子云中

△G205.46-14.56M3无星云核位于猎户座巨分子云中

日前,天文学家使用麦克斯韦望远镜和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亚毫米波阵列,经过多年观测研究,首次在猎户座巨分子云中发现超致密恒星“胚胎”及恒星“胚胎”的分裂,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快报》。

年轻新生恒星(如太阳)诞生于“分子云”中,也就是太空中冷气体和尘埃聚集而成的云气。分子云中最稠密的可能形成恒星的区域,称为“星前云核”。有理论认为,“星前云核”会凝聚出超致密的结构,当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以上,就会形成恒星的“胚胎”。

过去,天文学家试图在星前云核中寻找这种“恒星胚胎”,但多是徒劳无功。这也许是因为它们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很难找到。然而,了解“恒星胚胎”诞生的时间及演化的过程,对研究恒星形成十分重要。

自201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刘铁领衔的ALMASOP团队,对猎户座23个星前云核进行了超高分辨率的观测,系统探测了它们的内部结构。ALMASOP项目组首次在其中5个星前云核中发现了超致密的“恒星胚胎”,并发现其中的一个“恒星胚胎”G205.46-14.56M3正在分裂形成一对“双胞胎”恒星。专家介绍,这好像试着研究受精卵刚在母亲子宫着床的那一刻,即形成恒星宝宝的最关键阶段。

想知道恒星系统是如何形成,就必须在它们诞生之际找到这些孕育恒星的胚胎。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亚毫米波阵列发现的这些恒星胚胎蕴藏着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气体,它们巨大的质量使天文学家认为它们将来会形成新的恒星。G205.46-14.56M3就像里面有两个蛋黄的鸡蛋一样,将来很可能形成双星系统。天文学家尚不清楚这些星前云核中的超致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有可能是气体运动、重力和磁场的复杂交互作用。目前,ALMASOP的观测只探究了气体和尘埃的分布。未来对这些星前云核内部气体运动和磁场的观测研究将进一步了解恒星形成的这一决定性过程。(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

责任编辑:张建利

相关阅读:
一点点、茶百道…知名奶茶店的后厨被曝光,看到这幕恶心到了 网络招聘调查:“女外围”也能招?多家平台无需企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