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些小品台词全能接上的人,起码30岁了
来源:Vista看天下
今天是大年三十,又到了北方人看春晚,南方人看北方人的日子。
我妈昨天下午在家大扫除,无意间瞟到电视上正在播放的春晚预热节目,突然没来由地感慨了一句:“现在的小品越来越少了。”
这句话我已经从很多人那儿听到好多次了。
但说实在的,这可能也是我们一年中唯一会想起小品的日子。
前一阵开心麻花的节目被毙,还有网友高呼语言类节目才是电视晚会的精髓;
然而事实是,作为曾经产出过无数流行金句的表演形式,小品早就已经不复当年的雄风。
2012年姜昆在访谈节目里谈到相声的未来,大家还在惆怅这门古老的曲艺即将被小品挤出历史舞台——
“相声演员都去演小品了。”
谁能想到,最后先“倒下”的居然是小品。
01
“现在的小品,
看了记不住”
小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落的?
一个很普遍的共鸣是,大家往往对20年前的金句倒背如流,但却不记得近几年有什么新作品。
上次我们写了一篇有关陈佩斯的文章,结果评论区惊现“大型台词接龙现场”;
而如果你在北方人面前念叨一句赵丽蓉的小品台词,对方也绝对克制不住自己那条件反射般的“接词儿”欲望。
“我张不开嘴,我跟不上遛儿,你说难受不难受。”
小品最火的那些年,堪称是覆盖面最广的“大众文化”。
家里电视上的春晚能从大年三十一直重播大年初二,
每次一演到小品,大人们依然会看的津津有味。
中央三套当时有个节目叫《快乐驿站》,专门制作各种语言类综艺的动画版;
就连不少南方孩子,也在偶像剧中间插播广告的间隙,把《超生游击队》看了好几遍。
背台词比背古诗还溜,家家都有个人会模仿宋丹丹。
换成是近10年来的任何一部小品,都不可能复制这样的奇观了。
有种观点认为,任何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小品不过是“自然衰老”了;
但其实距离小品诞生至今也就不过就30年。
此前它只是一项演员基本功的考试项目,都算不得是正式的表演。
1983年,严顺开在春晚舞台上表演了第一部电视小品《阿Q的独白》;
第二年,陈佩斯在《吃面条》中声情并茂的一段“无实物”表演,彻底带火了这个舞台形式。
此后,一大批小品演员接连涌现:赵丽蓉、巩汉林、赵本山、宋丹丹、郭达、潘长江……
一翻履历,有的是说相声的,有的是演话剧的,有的是唱二人转、唱评剧的。
反正没人是专门演小品的。
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现在专门的喜剧演员越来越多,小品反倒越来越难看了。
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原因是“爱煽情”。
上个月小沈阳在某个演技类综艺中提到,自己不喜欢现在的小品都是“喜头悲尾”;
不少网友当时就表示深有同感:“本来get到梗了还在傻乐,突然来一个强行拔高,我当即笑容凝固。”
现在的小品确实没那么好笑了,但仔细想想,倒也不完全是“上价值”的锅。
观众总说想要看到“纯粹的快乐”,可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也有不少带着严肃的立意。
就拿赵本山的作品为例,早期的《三鞭子》《牛大叔提干》《拜年》,对基层的“托关系”问题进行了诙谐的讽刺;
“我在这玻璃(的事情)没办成,搁这学会扯淡了!”
《相亲》中老蔫和马丫年少时错过,后来又被儿女偷偷撮合,探讨了老年人追求爱情的自由。
1999年跟宋丹丹合作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从时代发展讲到农民致富,如今看来是妥妥的“上价值”;
照样变成了大受好评的经典,还一度成了鬼畜区的热门素材。
另一位小品之王赵丽蓉,则是在作品中融入了对流行事物的观察。
《追星族》超越时代地讨论了粉丝文化,《如此包装》反思了对传统艺术的“国际化”包装,《打工奇遇》则直指靠噱头哄抬物价的黑心商家。
相比之下,陈佩斯、朱时茂的作品可能更靠近“单纯的快乐”这个标准,但这也不过是个人风格的差异,很难说孰高孰低。
现在的作品越来越让人记不住,本质上可能还是因为“不好看了”。
02
喜剧人很多,
却不再有“小品之王”
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趋势是,如今的小品风格似乎正在逐渐向“话剧化”的方向转变——
角色越来越多、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也越来越庞大。
不同于动辄几个小时的话剧,小品本身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长;
台上的要素过多,牺牲的往往是剧情的细节和包袱的变化,这也是作品很难出彩的重要原因。
我有段时间一直困惑于,近几年的小品为什么热衷“把同样的剧情重复几遍”;
基本前5分钟演完就已经没有悬念了,剩下的就是按照流程走。
比如贾玲在某个综艺里的参赛小品,“自己如何变成女魔头”的故事给不同的人讲了三遍,从台词到动作完全没变化,让人一头雾水;
而宋小宝在辽宁春晚上表演的《吃面》,也是给服务员、老板、账房分别表演了一遍吃面,主要的笑点来自于面条里放的真芥末。
但同样的结构,陈佩斯的《吃面条》却成了经典;
尽管人物关系只有导演+龙套演员这么简单,剧情里却设计了满满的细节。
龙套演员从吃饱到吃撑,情绪上有着微妙的递进层次;
每次都不同的NG原因,不但具有更大的悬念性,也给俏皮话安排了更多的位置。
“说词儿!”“没感觉!”
这样丰富的层次和密集的笑点编排,近几年的小品里很难看到了。
作品让人“过目即忘”,也不再产出脍炙人口的金句。
不过,更让人明显体会到行业衰败的,或许还是“小品王”的消失。
当年赵本山永远会被安排在夜里12点前后出场,正赶上放鞭炮的时间;
春晚直播又没有字幕,全家人就都凑到电视边上听。
而如今,即使你根本不关心这个表演形式,也能从电视上、新闻里感受到小品演员魅力的下降。
手握《扶不扶》《投其所好》等几个高口碑作品的开心麻花,算是近几年来口碑最好的喜剧团队;
可就算是“台柱子”沈腾,也无法重现国民笑星的神话。
小品本身属于“短平快”的艺术形式,为了让观众快速入戏,往往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人物形象。
演员一上台,角色性格和人物关系就有了,后续的笑料也就铺得更加容易。
比如陈佩斯今年在剧组抢朱时茂的戏,明年化身街边无证小贩躲避工商人员,后年又变成了给同伙望风的小偷;
不变的是那个鸡贼又爱见风使舵的市侩小人形象。
赵丽蓉则是一个热衷于赶时髦又有正义感的老太太;
刚穿着闪亮亮的马甲唱了评剧,紧接着又跑去高档酒楼cosplay慈禧。
即使是第二梯队的小品演员,也都有鲜明的人物特征——
宋丹丹是性格厉害的老太太,郭达是倒霉的中年男人,郭冬临是怕老婆的“小丈夫”。
反正我每次在舞台是看到郭达,他总是一副丧丧的表情。
而对于观众来说,小品演员的形象往往是和角色深度绑定的;
大家就仿佛是在追一部漫长的情景剧,每个人都是精神上的老朋友。
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成就了演员身上闪亮的光环;
在加上他们的面对全国观众的表演一年也就这么一次,“万众瞩目的表演艺术家”形象自然就立了起来。
沈腾现在算是国内喜剧人的第一梯队,但是他的形象更多时候与小品无关。
人们记得“军艺校草”的梗,爱看他的电影,喜欢他浑然天成的综艺感,但很少有人惦记春晚上的郝建。
如今的沈腾在综艺里依然让人“看到他就想笑”。
不被角色标签限制住,这在演员的立场上当然不是坏事。
但对于小品这个行当来说,却丧失了至关重要的“大腕滤镜”。
03
没有人需要小品了
当然,就此抱怨“这届喜剧人不行”,也没什么意思。
毕竟很多演员看起来早已意不在此。
开心麻花从一开始就是做舞台长剧起家的,拥有一批忠实的粉丝;
像贾玲、潘斌龙、乔杉这些喜剧演员,无论是上节目还是拍电影,也都各有各的好笑。
有时候我会想,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或许不是喜剧演员,甚至不是喜剧。
失落的只是小品而已。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考证,到底是哪一年开始流行起了在小品里安排几个“花瓶角色”的路子;
但反正不知不觉中,很多作品已经悄悄变成了“明星大拼盘”。
郭冬临因为连续几年跟不同的女明星搭档,被调侃“一年换一个老婆,还个个都是美女”;
更常见的则是几个明星+一个搞笑艺人的组合,全靠反差感出效果。
没有站上台就会发光的演员,也没有能让人印象深刻的好剧本,各大晚会和综艺贡献出再多的小品,也不过是走个流程。
编个故事场景,蹭几个热点话题,剩下的情节全靠误会和吵架填充;
结尾误会解除,再升华一下主题——让人一猜就中的模式化,早已丧失了最基本的吸引力。
更何况,小品早已不再是观众们等着盼着看的节目了。
能逗人笑的东西太多了,喜欢俏皮话的去看脱口秀,热爱传统曲艺的去看相声。
打开电视,每天都有综艺咖变着法地逗你乐;
刷刷手机,短视频平台里的素人和网红也都一个比一个搞笑。
如果说当年的小品演员是大家等了一年的“大腕”,那么现在的喜剧艺人在小品里不过是“换了个方式露脸”。
当“搞笑”不再具有稀缺性,小品渐渐退出舞台中心,似乎已经成了必然。
但观众大概也没那么在意了。
毕竟已经没人会在大年三十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大,就为了听清演员的每个段子。
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小品这个诞生至今仅仅30年的表演门类,本来就是因电视晚会而催生出来的艺术。
由此演变出来的表演形式,也与传播媒介的特点密切相关。
有网友曾经分析过赵丽蓉的作品为什么好看:
“她打破了舞台剧的表演理论,以细小和近距离的微动作和表情出现在了千家万户的彩电银幕里。”
细微的面部表情、大白话一样的语调,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简单的人物关系、紧凑的笑点,又是对舞台表演艺术的“高度浓缩”。
这简直与电视晚会的形式珠联璧合——
一家人凑在电视前看着演员们熟悉的脸,每个人都记得他们去年说过的金句。
这样的场景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随着人们的爱好和娱乐生活已经被分解成更小的圈子,“集体回忆“的概念早已被消解;
而看电视的仪式感也正在渐渐消失。
还记得年初的时候各大卫视和平台都办了跨年晚会,于是大家也就在几台晚会之间反复横跳,只为看到自己喜欢歌手和偶像。
没有全民都追的节目,也没有一家人都懂的梗了。
在这样的趋势下,走下神坛的不仅仅是小品本身。
或许我们可以说,喜剧的发展可能不会停滞,但小品注定不会再以大众文化的形象存在;
那些你说“宫廷玉液酒”,我接“一百八一杯”的默契,可能终将变成只有老家伙们才懂的时代眼泪。
好在被那些经典作品陪伴长大的一代人,永远不会忘记演员们曾带给自己的快乐。
那么,不如借这个机会怀个旧——你印象最深的一句小品台词是什么?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