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上评|让农民工“就地过年”,用心也要用情
央视新闻2月5日报道,中国劳动学会和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对今年外出农民工是否选择就地过年,进行了“百企万人”快速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53107名农民工当中,有77.61%的人,选择留企或留城就地过年。
超七成农民工选择就地过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新冠疫情前所未有,农民工大部分就地过年也是前所未有。这就给我们的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做好农民工“就地过年”工作。
倡导农民工就地过年,既是阻断疫情传播有力措施,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新尝试的一个切入点。对此,关键要有情怀。
这种情怀,首先体现在思想上,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是“主动做”还是“被动做”?众所周知,中央对做好农民工“就地过年”工作非常重视,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专门要求。层层传达,级级布置。如此,农民工“就地过年”工作,是“不做也得做了”。但是具体怎么做,怎么做好,则“思想有多远,就能够做得多好”。
目下,各级政府和众多企业已经采取措施给“就地过年”的农民工送上温暖。最近一个月,很多地方在为“就地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出政策。给红包、发补贴、送消费券、景区免费、公交免费等等,政府和企业都在作出承诺。这些自然让“就地过年”的农民工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温暖。
但是,做好农民工“就地过年”,送物发钱开展文体活动等只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让这些占总数超七成的农民工,在“就地过年”中能够真正感受到城市的接纳,体会到心理舒适。
“十四五”期间,将迎来农民工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工时代。做好农民工“就地过年”工作,既可以“留岗暖人心”,又可以产生辐射效果,吸引更多的农民工乐意为城市建设作奉献,这符合新发展格局,可以打通堵点,补上服务短板。
做好农民工“就地过年”工作,是一种眼界,也是城市文明的展示。比如,有的农民工担心,春节期间留下过年拿到一些现金补助,几个月后想休假回家会不会又被扣了?要杜绝这样的事发生,就要严格按照政策和法规去办,这也体现了对农民工的情怀能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