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新京报评“最强名师”翻车:卖课何须用“演员”

原标题:“最强名师”翻车:卖课何须用“演员”|沸腾

“神医老太”跟“最强名师”都翻了车,不啻为打了浮夸广告的脸。

▲直播截图。

▲直播截图。

“我的数学课是英语老师教的”,有了现实版演绎。

近日有网友发现,某在线教育平台的广告视频中,出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师,她自称“做了一辈子小学数学老师”。然而,在另一家教育机构的视频中,她又摇身一变成了一名“教了40年英语的老师”。

在两个视频中,她造型一样,口吻一致,所说的内容也大同小异,只是在科目名称上把数学换成了英语。

又是数学老师,又是英语老师,还都是“一教教了40年”“教了一辈子”,也算是让人大开眼界了。更魔幻的是,在几家知名在线教育平台的宣传视频中,都出现了她的身影。

网友们纷纷调侃她的“分身有术”:“同时受到四大头部平台青睐,肯定是人才”“史上最牛的老师出现了”。

问题来了:她到底是“虚假名师”,还是“实力演员”?

都是。但在我看来,她的角色更接近于“卖课主播”——干的是以“资深教师”名义催人买课的活。

就在前几天,媒体起底了直播带货中的浮夸表演套路:下跪、吵架、推搡、撕合同……以至于出现了“吐血直播卖钻石,非洲酋长都气哭了”的恶搞一幕。

而此事中,这位“卖课主播”表演得也挺“敬业”。如果不是被有心人发现,没准很多观众真的会“入戏”,进而心甘情愿掏腰包。

问题来了:请“假名师”来站台,真的合适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对家长跟孩子的欺骗。

倒不是说平台请“名师”来代言的模式有问题。自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随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消费习惯纷纷从线下转到线上,在线教育迎来了“历史机遇期”,发展势头凶猛,各平台的宣传造势也愈加猛烈。为了拉新引流,这些平台推出各种花式广告,还不断进行翻新。

在此背景下,广告调性近似、内容雷同现象出现,已不稀奇。一人为多个平台代言,亦非偶然——这些平台太需要“名师”帮着站台荐课了,至于所谓的“名师”是不是真的,恐怕不是他们考量的首位要素。

但这显然不妥。从法律层面讲,广告中搞“角色扮演”,或许没问题,但专门扮演“名师”,却可能踩了雷。《广告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利用教育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在此事中,邀请这位“名师”做“推荐”,是否存在误导、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就值得追问。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资料图,图源新京报网。

从情理上讲,这也是骗了家长、坑了平台。

在线教育要吸引家长,至少得有些“真功夫”、拿出“真把式”。“名师牌”不是不可以打,但得来真的。找演员扮演“资深名师”,向父母贩卖焦虑,继而借此卖课,除了让人感慨“套路太深”外,还会让人怀疑这类广告的真实性。

事实上,这些套路还体现在诱导话术上。翻翻这位“名师”的出镜视频,文案如出一辙,套路无非是:“我是40年××老师,我发现……”,以“资深老教师”口吻提出孩子学习的问题,之后的话都相当于“拍了拍”家长——“快到我们碗里来”。

文案还特别强调“90%的妈妈都会犯错”、“初中妈妈必备”、“毁掉孩子的就是家长自己”,通过加大刺激的“剂量”,增加家长们的焦虑,提升他们的购课欲。

现在看,不听他们的课,“90%的妈妈”会不会犯错,我们不知道;信了他们的“名师诱导”,可能100%的妈妈都会上当。

这位跨机构“名师”,让不少人想起了当年的神医老太“刘洪斌”。据报道,刘洪斌当年曾“三年变换九个身份”,出现在各大电视台的医药广告中,扮演各路“名医”推销各类药物,被调侃为“中国最忙碌的虚假广告表演艺术家”。

而今,“神医老太”跟“最强名师”都翻了车,这不啻为打了浮夸广告的脸。

对此类乱象,用法律的“戒尺”加以治理和规范,也对在线教育发展进行有序引导,显然很有必要。

但这事显然也该给平台们上一课:自身内容和产品质量提升,才是最重要的,靠“虚假名师”引人进门,没准是“套路反被套路误”。套用《演员》中的歌词,你们又不是演员,又何必设计“那些情节”。

□姚羽(媒体人)

责任编辑:赖柳华 SN244

劳动保障所所长勾结假律师从农民工救命钱里吃差价?判刑! 海航危机走到“揭盖子”时刻:集团高层变动,重组大幕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