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我只是做我做得到的事

原标题:我只是做我做得到的事

我只是做我做得到的事

我只是做我做得到的事

血液,最特殊的急救药品之一。在武汉,有许多平凡低调的献血者,医生郑凯便是其中一位,从1994年至今,他献血100次,捐献出达170个治疗量的血小板。1月7日,记者在同济医院急诊科见到郑凯,他表露道,不用给这件事附上特别的意义,“我只是做我做得到的事”。

新年第一天第100次献血

常献血的郑凯身上有着浪漫气质。结婚纪念日、生日、新年第一天,都是他会去献血的日子。2021年1月1日,吃完一碗热气腾腾的北方臊子面,郑凯从位于宗关水厂的家步行半小时至武汉血液中心献血。

当武汉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将顺着输液管流进储血袋的血液封存好,放进血库中时,郑凯完成了他第100次献血的“仪式”。献完,内心小小激动的他一口气喝了半瓶可乐,对于献血前无法大量饮水的他来说,这一刻,痛快淋漓。

像这样的献血,郑凯做了100次。1994年,还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他,和同学较劲要“献完血去足球场比个输赢”,一行人就这样去了血站,献了400ml的血。

“献完第一次血后,我并没有想自己什么时候再去献第二次血。一次血液中心打电话说急需O型血,便再去献血,后来慢慢地献血变成了一种习惯。”郑凯表示,“这些都是很小的事,不值一提。”

瞒着家人20多年

 26年坚持献血,郑凯大多数是背着家里人。

 2017年,一篇关于郑凯献血的新闻被郑凯母亲看到,她有些震惊,生气地说:“你再这样频繁献血,我就不帮你带儿子了。”

郑凯知道,这只是一位母亲对自己儿子身体的担忧。“因为我是急诊科医生,常年工作比较忙,而父母那一辈可能会被献血不利于身体的信息误导,所以不太想让我献血。”

为不让家里人担心,他把献血证分散着藏在办公室;为隐藏针孔,他只选择能穿长袖的季节献血。“如果夏天献血,老婆一眼就能看出,一定又会念叨我。”

一边隐瞒,一边默默坚持。郑凯说,身为急诊科医生,目睹在生死边缘挣扎、因缺血而贻误治疗时机的患者,这样的事,他并不想看到。

他至今记得,2004年,他赶赴荆州市监利县人民医院接一位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年男病人。当时,患者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全部减少,失去造血功能,需要大量输血。在他们赶到医院前,患者用光了当地血库所有存血,在等到新的血液送到前,患者因病情严重走了。

看着啜泣的家属,他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如果有可用的血液,他也许可以挺过来,他还年轻,是家里的主心骨。”他明白,血库里有血,医院里才有血,需要血的病人才有更多生的可能。

坚持暴走8公里的习惯

“希望大家平常心看待献血”

和郑凯相处的时间很短,不善言谈的他,总是问一句答一句,再加一句:“这没什么。”他说,献血,只是一件自己能做得到的事,不想背着道德包袱。

少说,多做,是他的性格。为确保血液质量,他的饮食逐渐变得清淡;为让自己保持健康,他至今坚持着每天暴走8公里的习惯。“只要不下雨,每天我从宗关水厂走到同济医院,一次往返,便是8公里。在我们科室,我的身材是保持得最好的。”

“希望更多人明白,献血对身体没有害处。”2005年左右,郑凯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他说:“有点遗憾的是,还未能遇到匹配的骨髓,未能为血癌患者贡献一份力量。”

记者李杏张剑通讯员常宇蔡敏

相关阅读:
千余名保电人员随时待命 更换调压箱配件确保供气“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