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年轻“棉花匠”13年免费给孤老送棉被

原标题:年轻“棉花匠”13年免费给孤老送棉被

杨积麒和爱人何艳桂把刚打好的棉絮铺好。记者陈俞摄

从江岸区花桥街聚才路往里走,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左拐绕进聚才南苑路,在几间粮油、小吃店之间,有一间毫不起眼的弹棉花店。16日,记者走进小店,约20平方米的空间几乎被机器、棉絮填满,36岁的杨积麒和爱人一人站一边,勾线、铺线,雪白的棉絮上,迅速铺上了一张整齐的红网,红白相衬,煞是好看。

前几天寒潮来临前,杨积麒又特地提前打好5床新棉被,托社区工作人员帮忙转送给辖区的孤寡老人。这已经是他夫妻俩连续13年免费给孤寡老人送棉被了。

刚开店,他就给孤寡老人

送了8床新棉被

杨积麒老家在湖南,2007年,他来到聚才社区租下这间门面,一干就是十多年。

聚才南苑路周围都是老旧小区,在这里居住的老人偏多。小店对面住着一位老人,有时会到店里坐坐。杨积麒和老人聊天时得知,老人虽有子女,但平时都是一个人居住,他就给老人打了一床新棉被。老人年纪大了出门不便,他还经常跑腿帮忙给老人买早餐。这样坚持了好些年,一直到去年老人去世。

有一位家住蔡家田的老人,走路来有点不方便。第一次来打棉被时,杨积麒帮老人把被子送回家。他看到老人家里条件简陋,而且是独自一人居住。当老人第二次再来,要翻新旧被子,杨积麒跟老人说:“这个翻新了也不暖和。”他免费给老人打了一床六斤的新棉被,送到了老人家中。

“只要遇见了无儿无女的,条件不好的,都送。希望他们像我们一样,有一个温暖的家。”开店第二年,杨积麒就免费给孤寡老人送去了8床新棉被。

十多年过去了,这一习惯被杨积麒坚持了下来。“父母常说,遇到有困难的,都不要空着手,能帮助的就帮助一下。”而对于他曾经帮助过的人,他也从不问对方姓名。

六年来,

加工费价格表没变过

小店门前贴有一张加工费价格表。按照不同长宽度,加工费设有不同的价格区间,“我们6年来都是这个价格。”杨积麒告诉记者。

记者在店里先后遇到三波老顾客。家住附近的雷阿姨是他的“忠实粉丝”,每逢家里搬新房、儿女结婚,她就要过来弹几床新棉被。“去年这个棉花还是18元钱一斤,今年还降价了。”

像这样的回头客还有很多,还有不少是从武昌、汉阳,甚至是沌口特地过来的。花桥街道聚才社区党委书记蔡晓诗介绍,周边共有4家弹棉花的店,杨积麒是开店时间最长的,价格也低。

“进货价格低,我们就卖得低。都是老顾客,价格不能随便涨,正是因为信任才推荐别人过来,我们主要靠手艺赚钱,只要做的好,来的回头客就多。”杨积麒自信满满。

生活虽艰苦,他们依然乐观

在杨积麒的小店里,戴着口罩的爱人何艳桂话也不多,口罩外露出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每次顾客刚下单,她就默默走到操作间把棉絮加工好。

何艳桂和杨积麒是通过相亲认识的,第一次见面,何艳桂就被杨积麒的淳朴善良打动。这些年她已经成为丈夫的好助手,在她眼里,丈夫“有颗善良的心,什么都愿意去做”。

她还记得,有次一个老乡的妈妈病重。没钱看病,杨积麒毫不犹豫借给对方一万块钱。后来老人情况危急,救护车来了,但楼梯间狭窄,担架抬不下去,他二话不说将老人从7楼背了下来。谈起这些,何艳桂眼眶有点泛红。

蔡晓诗对夫妻俩的印象很深,“每次社区有什么需要帮忙,他们从没有缺过一次席。”在社区的动员下,杨积麒连续8年义务献血,还带动了周围一批人参与义务献血。

虽在汉打拼了十多年,但因为价格低,加上弹棉被只在秋冬季才有需求,店面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处于歇业状态,夫妻俩至今还住在租来的房子里。

两人现在有两个孩子,都上了小学。每逢店面不开张的日子,杨积麒就会在工地上找些零工做,何艳桂进些蔬菜水果在菜市场卖。“有没有觉得生活很苦?”记者问何艳桂,她想都没想,摇了摇头。

记者陈俞通讯员刘培蔡晓诗

全市共设59个“哨点”监测流感 “道交一体化”联动处理当天调解当天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