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武昌滨江将建成一条3公里地下环路

原标题:武昌滨江将建成一条3公里地下环路

武昌滨江将建成一条3公里地下环路

武昌滨江将建成一条3公里地下环路

武昌滨江将建成一条3公里地下环路

武昌滨江将建成一条3公里地下环路

 12月8日,位于武昌临江大道的施工现场,一座三轴搅拌桩正在进行基坑止水施工。武昌滨江核心区地下空间环路(二期)工程已进入大规模施工阶段,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

这条地下环路建成后,可将武昌滨江核心区到达和出发的小车引入地下,缓解地面交通压力;集中调配停车资源,方便停车;同时改善区域环境,让地面更多服务于城市慢行和公共交通。

 3公里地下环路设多条匝道,

连接过江隧道和多条道路

据悉,该工程一标段由中建三局、中国一冶及上海市政院组成联合体负责施工承建,目前正在进行武车中路主线段围护结构施工,已完成45幅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预计12月15日将完成171幅的施工任务。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中国一冶项目负责人介绍,地下空间环路位于武昌滨江核心区,主线全长3公里,单向3车道,车流按逆时针方向行驶,布置于地下2-3层。

“这条路首尾闭合,地下形成环路,是一个长方形。”该负责人说,主线依次沿经二路、武车二路、武车中路、纬二路道路下方布置,局部穿越长江公铁隧道、地铁8号线。

“地下环路有8条连接地面的匝道,共‘五进六出’,其中有3条双向进出,分别布置于临江大道南北两侧、徐家棚街、武车二路、武车中路、经一路。”该负责人强调,此外,还有2条匝道连接长江公铁隧道,加强环路服务越江交通功能。另外,纬三路下方还设置2条联络道,形成两个地下小环路和15处地块出入口。

整条地下环路,通过匝道形成路面和地下畅通的立体交通路网,有机串联起周边大型住宅、地下商业、公共人行步道、停车空间。

停车泊位总数达22932个,

集中调配提高利用率

为了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地下环路的停车设计也备受关注。

据了解,地下环路约承担商务核心区地下车库40%的车辆进出。根据预测交通量分析,地下环路采用单向3车道规模,可以满足未来交通需求。布置8处对外出入口(其中1对出入口衔接过江隧道)可以满足地下环路对外的交通集散需要。

地下环路连接15个地块,停车泊位总数达22932个,其中配建停车泊位19182个,公共停车泊位3750个。

由于武昌滨江核心区以商业、办公用地为主,停车需求高峰不同,地下环路将区域内地块分散的停车地库连接起来,形成有机整体,有效整合泊位资源,实现错峰平衡,使得泊位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同时为实现区域停车资源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条件。

净化地面交通,

为人行道和公共交通提供服务

据悉,武昌滨江核心区作为长江南岸的标识性区块,与对岸繁华的汉口滨江遥望呼应,是武汉滨江岸线最长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商务功能定位完善,未来将成为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建设开敞、环境宜人、人性化的开放空间串连地上及地下空间。

“武昌滨江核心区因高强度开发,到达和出发的交通量大,存在地面交通压力大、停车供需不平衡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设置地下空间环路来解决这些问题。”一冶项目负责人说。

据了解,核心区的用地特征为高容积率、高开发强度,地面道路以支路为主,道路集散能力略显不足。地下环路在商务区核心区外围设置出入口,将进出核心区的车辆截留在外围,减少核心区内地面交通量,缓解了核心区交通压力。同时,地下环路为核心区到达和出发车辆提供了一条外围道路至地库的快速集散路径,从而提高了出行效率,快进快出。

另外,地下环路将机动车截留在商务区外围,减少商务区地面车流量,缩减机动车道规模,为提升区域景观绿化提供了条件,也为慢行和公共交通提供更多空间。

记者陶常宁通讯员董汉斌周慧杨爱国

相关阅读:
看嫦娥五号模拟月壤及陨石展 武汉从源头打造“15分钟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