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原标题: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来源:东方网

出行乘地铁

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视频浏览

成了不少市民消磨在途时间的首选

然而

设备外放产生的“噪音”

却早已被诟病不已

“静音车厢”的呼声随之愈来愈高

今天(12月1日)起

上海地铁正式禁止

使用手机等设备进行声音外放

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在东东此前的报道中

大家对地铁“静音车厢”都表示赞成

但也有各种担心

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真的会“管不住”吗?

带着网友的疑问

东东进行了实地探访

实施首日

新规落地情况如何?

若有违反会如何处罚?

现场:乘客手机声音外放被劝阻

上午10时,记者在上海地铁1号线车厢内看到,一男孩子在其母亲陪伴下乘坐地铁,手上拿着手机播放着动画片,记者坐在对面也能清楚听到音乐声响。

约过了两站,一位地铁执法人员走到了记者所在的这节车厢,发现设备外放现象后上前劝阻。记者留意到,该位执法人员不仅提醒了男孩,还特别劝导了该男孩的家长:“上海地铁从本月起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请您配合。”

“对于禁止电子设备外放,我们会以宣传、劝阻为主。每条地铁线路将会配备6名执法人员,不定时、不定期在车厢里面进行巡视,巡视时间做到运营时间全覆盖。”申通集团执法大队执法一中队曹正辉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介绍。

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若乘客不听劝阻,怎么办?对此,曹正辉表示,若遇到此类情况且造成事态有所升级,将移送相关人员至轨交公安处理。

“不过,在我们前期执法过程中,比如提醒乘客不要在车厢内吃东西等情况,绝大多数乘客会配合我们执法人员。我觉得上海市民的总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引导,我想手机外放现象也会在上海地铁彻底消失。”

事实上,除了电子设备外放,执法人员还会“眼观六路”。

一位在车厢内进行巡视的执法人员告诉东方网记者,巡视内容还包括乘客是否有进食、贩卖、乞讨等违法《守则》的行为。此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如看到乘客在地铁站区或车厢内未规范佩戴口罩,执法人员也会上前进行提醒。

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东方网记者从上海地铁获悉,截至1日13时,上海地铁全网共有19人因设备声音外放被劝阻。

专家为新规要落地提建议

东方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上海地铁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这一新规,绝大部分乘客表示支持。

“支持这个规定!有时候碰到邻座手机声音外放,真的很吵,一路都要受干扰。”

“为了避开这些噪音,坐地铁我都会戴耳机,期待新规真正落地!”

还有市民表示,以往看到这种情况只能走开,不敢制止,“有了新规定,未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会出面劝阻”。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乘客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规如何有效“落地”上。

对此,东方网记者从上海地铁获悉,地铁方面已逐步在列车车厢内张贴标识,同时在广播内提醒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禁止外放声音。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以及在地铁车厢内饮食等行为,工作人员和执法队会进行劝阻和执法。当乘客遇见不文明行为时,也可拨打上海地铁监督热线64370000,巡视的执法队员,以及就近车站的服务人员,都会赶到现场进行处理。

上海地铁“静音车厢”首日多人外放被劝阻!网友担心的事儿,这样做或有解

不少市民乘客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规能否真正落地,还是要看处罚力度,这关系到政策是否能够持续。

对此,业内法律专家指出,根据《守则》第十五条的规定,若乘客不遵守,轨道交通企业有权劝阻和制止,制止无效的,报告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问题在于,报告公安机关后,公安机关如何处理?对此该守则未规定,由于权限限制,该守则也不能对此作出规定。”专家建议,公安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警告或罚款等处罚。

同时,专家也表示,新规能否真正落地,除了执法,更多的是需要公民自觉去遵守:“只有大家合力去遵守,去执行,才能让新规落到实处。”

东方快评:

柔性的“禁止外放”规定

彰显城市管理智慧

网上,很多市民表示“苦手机外放噪音久矣”,因此,对于新规定明确表示支持和欢迎,大家还建议将这一做法推广到其他公共交通和公共场所。

上海地铁方面表示,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工作人员和执法队会进行劝阻。另外,也将逐步在列车车厢内张贴标识,提醒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禁止外放声音。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海地铁“禁止外放”的规定,不是强行规范,也不带有处罚措施,而是地铁乘客的文明公约和守则,主要依靠乘客自觉遵守、互相监督,以期达到提高公共文明、提升公民素质的效果。

熟悉《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市民乘客肯定知晓,《守则》自2014年开始实施以来,一直是一项“柔性”政策,是以文明公约的形式,对乘客行为进行约束,倡议共识行为,提升文明氛围。比如,《守则》实施之初,就有“地铁禁食”的规定,同样没有罚则。但规定出台后,受到很多市民关注,大家都愿意自觉遵守公约。半年后,地铁方面表示,半年里,并没有处理过因为禁食引起的纠纷。也就是说,乘客能自觉遵守“地铁禁食”的规定,即便有人吃东西,也能通过乘客之间互相劝阻、地铁工作人员劝阻,不再进食。而对于确实需要进食的婴幼儿、老年人,其他乘客也能表示理解,并没发生过纠纷。

可以说,这就是“柔性”政策的作用。一方面,“柔性”政策像一面镜子,让大家自觉照一照,正衣冠、守礼仪,不踩道德底线,提升整体文明氛围。另一方面,无罚则,靠自觉,循序渐进的提升文明程度更长效、更持久,有助于市民形成习惯,入脑入心,化为行动。同时,还能避免由于执法人力限制,出现今天查、明天不查,查了某些人又放过某些人之类的执法不全面、不公正的问题。

当然,作为禁止性规定,其更多的意义在于出现纠纷后,给处理处置提供了法规依据。比如,对于“手机外放”还不听劝阻、态度恶劣的人,可移送轨交公安依法依规处置。

正如有些专家举例谈到的,现在很少有人会随地吐痰,这并不是由于处罚带来的效果,而是城市居民自我文明意识的提高带来的变化。通过“柔性政策”逐步改善不文明行为,让市民经过长效努力,达到整体文明素质提升,是城市治理中间,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的体现。

真心希望,这样的“柔性政策”让人民城市变得更美,也希望这样的“柔性政策”能得到每一位市民的共同支持与维护。

对此,你怎么看?

责任编辑:武晓东 SN241

山东4名老人种罂粟为吃幼苗且认罪认罚,检察院决定不起诉 上亿人的“90后负债者联盟”:借贷“有毒”,“花呗”上瘾